摘要
當前,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了金融科技3.0時代。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公司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支付結算以及理財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商業銀行只能跟隨科技的發展步伐,主動借用云計算、AI等金融科技,抓住金融科技帶來的機遇。本文綜合地結合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基于我國16家商業銀行2012-2019年的統計數據,研究了金融科技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綜合影響,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最后綜合總結實證結果與對現狀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了當前金融科技發展背景下應當如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具體對策和建議。
本文研究成果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1)在金融科技發展初期,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支付清算、融資和信貸等業務都造成了沖擊,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2)在后期金融科技對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商業銀行逐漸重視金融科技,加大了對于金融科技這一領域的投入,逐步運用金融科技提高其盈利能力。因而,在現階段,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的正向影響,超過了負向影響。(3)金融科技的發展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不同。根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金融科技對城市商業銀行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再次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影響最小。金融科技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對商業銀行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從長遠來看,商業銀行將積極地進行調整,通過改善客戶體驗、創新金融產品以及實現業務轉型升級的方式不斷提高競爭力。
關鍵詞:金融科技;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實證研究
一、緒論
?。ㄒ唬┭芯勘尘芭c研究意義
1.研究背景
從2017年至今,我們進入了金融科技3.0的時代。在這時一系列金融公司出現在市場上,金融科技在市場上的影響也逐漸加大。在2019年畢馬威和H2 Ventures共同聯合發布的金融科技公司排名最新榜單中,我國金融科技公司包括螞蟻金服、京東數字科技分別位列第一與第三,說明了當前我國金融科技公司綜合競爭實力不弱?!?019年全球金融科技采納率指數》的最新研究結果報告中已經明確指出,中國與全球平均金融消費者金融科技采納率分別已經達到87%和64%,表明目前中國已經有很大一部分的消費者開始接受了金融科技,甚至有一部分人在使用金融科技與金融科技服務。
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較而言,金融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對商業銀行原有信貸模式也產生了沖擊,金融科技公司通過新的模式不斷地擠壓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加速了商業銀行的金融脫媒,尤其是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支付結算以及理財等業務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成本,金融科技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線提供金融服務,大大的減少了物理網點的使用。在此之外,商業銀行還希望可以充分利用云計算、AI等新興的金融科技技術,把商業銀行的客戶信息逐步完善。因為商業銀行本身具有很好的優勢,具有很強的客戶黏性,提升了效率同時提高了風險防控能力。
在金融科技的逐步發展過程中,傳統商業銀行認識到要科學地應對挑戰只有抓住金融科技帶來的機遇,這樣才能穩固住自己在市場上應有的地位。部分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將金融科技應用到自身的領域,例如光大銀行與螞蟻金服進行戰略性合作。更甚有些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商業銀行加大了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投入,選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在這個關鍵時刻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進行其轉型與升級,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穩固優勢地位。
2.研究意義
在金融科技逐步發展的時代里,傳統的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明顯不足。只有將金融與科技結合起來,才能逐步降低金融服務的風險,合理利用內部資源,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一方面在理論方面的指導意義:我國在探討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這一方面的定量分析存在的文獻是非常有限的。本文建立新的金融科技指標,通過實證分析對已經有的研究進行補充,為商業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其盈利能力提供了理論基礎。
另一方面在現實方面的指導意義:本文從研究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的國內外現狀開始切入,利用定性與定量分析金融科技對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為商業銀行提供利用金融科技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提供理論與數據支持,給決策者提供是否應該利用金融科技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或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進行轉型與升級的參考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以及市場對于金融科技基礎以及與商業銀行的關系研究這兩方面的闡述已經有很多,本文將對這兩部分內容的研究成果進行闡述以及總結,以發現目前研究的進展以及不足之處。
1.金融科技基礎相關研究
從國外來看,Fintech首先由一個美國的銀行家提出,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合詞,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金融穩定理事會(2016)給了金融科技初步定義,定義金融科技是一種利用科技推動金融市場、機構、產品及服務在模式與應用上的創新技術。在金融穩定委員會看來,當今應該重視監管金融的穩定影響;Mishkin(1999)和Julapa Jagtian(2018)認為金融科技可以改善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交易成本,給社會帶來便利。不可避免,金融科技也給金融市場上帶來了新的風險。金融機構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時,也要努力為金融監管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從國內來看,巴曙松(2016)認為金融科技是把技術作為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巴曙松詳細地分析了金融科技三大發展階段、在核心技術以及各個核心技術領域和場景中的應用,對金融科技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監管等各個方面的應用場景都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并表明金融科技能促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行業內的可持續性創新。李文紅(2017)和馮強(2018)認為金融科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促進金融業的改革。但也存在潛在的風險和對金融監管的挑戰。國家為了防范金融風險,應在金融科技方面增強監督管理。向泉(2017)探討了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之間的關系,并且介紹了金融科技公司在網絡借貸,財富管理,支付等方面運作模式。最后為金融公司國內的未來發展狀況提出了建議和提供了對策。
2.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的關系
從國外來看,Marius Dannenberg和Dorothée Kellner(1998)認為信息技術是商業銀行保持市場份額的競爭優勢。Vasiljeva等(2016)認為商業銀行數字化是保持商業銀行市場份額的必要工具,并且商業銀行為了給客戶更好的體驗,應該與新科技保持同步。Tyler(2016)表明金融科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商業銀行可以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給客戶高質量、差異化的服務。Robert Williams(2016)認為金融科技公司將會對商業銀行的支付領域產生不利影響,導致銀行信用卡產品面臨淘汰的可能性。Cole、Cumming和Taylor(2019)通過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眾籌是銀行金融的補充品而不是替代品,而Fintech通過眾籌可以促進銀行業的增長。Joseph P.Hughes、Julapa Jagtiani和Choon-Geol Moon(2019)指出相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金融科技可以提高貸款效率。Dinh Hoang BachPhan、Paresh Kumar Narayan、R.EkiRahman和Akhis R.Hutabarat(2020)通過使用41家金融科技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對于商業銀行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從國內來看,郭品(2015)通過研究采用”文本挖掘法”構建了互聯網金融指數,結論表明,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溢出效應吸收的程度也會有所差別,其中以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吸收能力最好,大型商業銀行最弱。劉鷂(2016)指出Fintech具備輕資產、低利潤率等特征更可能加強金融的固有風險,并且從本質上來看,Fintech始終扮演著金融中介的地位。汪可(2017)等指出Fintech發展初期會蠶食商業銀行的利潤,由此帶來風險增大,后期由于監管的加強,商業銀行逐步轉型從而加強了風險承擔能力。汪可和吳青(2018)通過構建銀行系統性壓力指數以及Fintech指數,目的在于探究Fintech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商業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結果表明,金融科技主要在移動支付以及網絡借貸這兩方面對商業銀行造成一定的沖擊。謝治春、趙興廬和劉媛(2018)著重研究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大,中,小商業銀行的轉型戰略。從結果可以看出,大中銀行更傾向于選擇閉環生態型或開放生態型銀行策略,而小銀行更傾向于選擇市場細分型或縱向分工型策略。陳澤鵬等(2018)認為商業銀行紛紛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并且通過搭建平臺的方式尋求轉型,但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步伐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吳朝平(2018)認為為了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商業銀行應該將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服務等引入其中、將自身各項金融服務與金融科技融合、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挖掘出新產品降本增效以及提高客戶體驗,研發培育顛覆式金融科技。劉詠珩(2019)提出在當前的金融科技背景下,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轉型,需重視頂層設計、改善組織內部體制以及加強數據治理建設。劉孟飛和蔣維(2020)通過選擇中國68家商業銀行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促使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對于成本效率的提高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并將通過對比大、中和小型商業銀行,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對于小型商業銀行成本效率沖擊更大。
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對于金融科技對于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金融科技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來了沖擊。例如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高科技,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以及中間業務造成沖擊,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縮小。而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具有技術溢出,能夠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加強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另外提高了經營效率,也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成本,長尾效應尤為顯著。當前許多商業銀行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或者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方式尋求轉型,并持續增加對科技方面的投入。然而現有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集中于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風險研究這一方面,對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實證研究這一塊相對來說比較匱乏。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實證分析金融科技對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會產生什么影響以及對于不同商業銀行影響的差異性。
?。ㄈ┭芯績热菖c研究方法
1.研究內容
本文在研究大量資料與文獻后,從金融科技與金融科技和商業銀行關系的國內外現狀開始分析。闡述了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的相關理論機制,利用實證研究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最后提出對策與建議。各章節主要內容如圖1.1:
圖1.1論文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本文通過搜集大量的與金融科技、商業銀行以及兩者關系的大量文獻與資料,獲取相關理論研究以及所需數據。
(2)實證分析法
本文在通過定性研究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影響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本文設定了三個假設條件,通過實證檢驗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利用stata回歸分析了三個假設。
(3)歸納分析法
在研究大量資料定性與通過實證定量研究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后,歸納總結金融科技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商業銀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高盈利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四)研究可能的創新和不足之處
1.創新點
本文主要創新點重新定義了金融科技指數,并通過實證檢驗了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目前國內對金融科技進行量化研究較少,沒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指標。由于研究時間過短,前人構建出的金融科技指數尚不完善。本文在研究大量文獻后,通過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合成一個新的金融科技指數,并將其作為我們研究金融科技的發展狀況的參考條件。同時結合量化研究,為商業銀行如何通過金融科技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提供參考。對此進行分析,本文則通過實證分析驗證此理論。在實證方面先構建金融科技指數,分別由企業投融資指數、金融科技認知指數以及金融科技生態指數構成。再利用Stata驗證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以及金融科技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差異性。
2.不足之處
一是本文所研究的是金融科技對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此選擇一定年份的金融科技發展歷程才具有代表性。但是目前我國發展金融科技的步伐較晚,因此本文采用的是2012-2019年的變量數據,因此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二是銀行盈利能力指標的選取可能不夠全面,導致最終結果無法完全闡釋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針對該問題,本文將金融科技指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金融科技生態指數、金融科技投融資指數以及金融科技認知指數。從社會、企業以及個人三個維度出發,盡可能使結果準確。
(五)小組分工表以及貢獻度報告
表1.1團隊合作畢業論文(設計)小組成員分工情況及說明
二、相關理論研究
(一)金融科技的相關理論
1.金融科技的概念界定
當前對于金融科技國內外并未有統一的定義。沃頓商學院的沃頓金融科技俱樂部于2014年指出,金融科技是一個由許多公司組成的經濟行業,這些公司使用技術來提高其金融系統的效率。Douglas等(2015)指出金融科技被看作金融服務和信息技術的新結合。全球金融科技報告(2016)認為金融服務和科技技術的交集可以歸類為金融科技。
國內相關學者也對金融科技這一概念作出定義。巴曙松等(2016)認為,金融科技是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技術的應用推動了金融體系的創新。曹彤(2017)指出,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使得金融核心業務逐漸外化成第三方金融,金融行業由此發生轉變。易憲容(2017)指出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通過現代科技對信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及度量一系列過程進行金融創新,使得金融交易的實現方式從本質上發生變化。
本文認為,金融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化貨幣、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手段,通過大數據實現精準分析顧客的潛在需求,同時精準識別風險,從而為顧客提供定制化的理財產品以及服務。
2.金融科技發展進程
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其中可分為三個階段。
1.0階段:金融行業開始應用IT技術,金融機構通過購買IT公司的電子設備成品提高服務效率,最典型的是市場上出現了ATM機,使存取款可以自助進行,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構建自身的門戶網站發布信息。但是IT公司并不直接參與到金融業務,僅僅為金融從業者提供技術支持。
2.0階段:該階段稱為互聯網金融階段,一方面互聯網使得部分傳統金融渠道改變,逐漸轉變為線上,例如互聯網銀行、互聯網基金、互聯網保險等新的業務模式,使得客戶可以享受更加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創造出新的業務形態,比如P2P網貸、眾籌等,從而使得金融服務覆蓋面更廣。
3.0時代:這一階段是金融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一種是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光大銀行與螞蟻金服之間的戰略合作。其次,大型傳統金融機構已經建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以促進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例如2015年12月,興業銀行通過旗下興業財富資產管理公司與其他三家公司共同設立興業數金公司。
3.金融科技的特征
低回報率:低回報率是金融科技公司的顯著特征之一。目前隨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也越來越容易獲得各種信息。如今,金融科技公司普遍采用互聯網模式以轉換和升級金融產品來實現廣泛的網絡效應。但是在此之前,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額必須很高才能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吸引新的用戶加入。在此階段,公司需要承擔較高的沉沒成本,例如龐大的營銷費用,因此利潤相對來說比較低。在突破臨界點后,才能實現大量盈利。即使實現了盈利,公司為了維持自身的競爭力,又要不斷“燒錢”去開發新的產品,吸引客戶的眼球。因此,金融科技公司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回報率同時也維持在相對較低的維度。
輕資產:金融科技公司的回報率很低,此時選擇將輕資產規?;且粭l不錯的增長路徑。金融科技公司因其固有的特性,相對重資產企業來說,持有很少的固定資產以及有形資產,所以可以通過擴大業務規模降低邊際成本,并支持低利潤率的大規模發展。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其成熟的交易平臺,在發展初期將成本轉移給第三方,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運營成本。
高創新:金融科技公司因為輕資產的特點,戰略規劃以及發展模式相對銀行來說更加靈活。為了保持競爭力,金融科技公司也更愿意將各種新的想法及理念在金融領域不斷進行試錯和修正,在新舊金融產品間不斷進行迭代和升級。
?。ǘ┥虡I銀行盈利能力的相關理論
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但是宏觀環境特定,而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改變內部環境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以及競爭力,所以本文重點關注幾個內部因素,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進行分析。
1.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定義
在商業銀行中,盈利能力通常與其經營水平有關。經營水平是一個盈利性機構最基本的能力。在大部分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總資產收益率(ROA)或者凈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一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2.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
對于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重點介紹以下因素:
一是成本管控能力。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是由收入和成本決定的,因此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成本管控能力越高,邊際利潤越高,邊際成本就越低,從而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越強。
二是風險管理能力。商業銀行從以前傳統的提供金融服務、信用中介的功能轉變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等更多元的綜合性業務,這時商業銀行不再是簡單的為加一對象提出間接金融服務,更加需要關注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等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降低。為了降低這種概率,商業銀行需要獲得盡可能全面和完整地獲取信息。商業銀行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決定了銀行的風險防控能力。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數據分析,2019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89%,高于以往比率。在這種情況下,業內人士認為,這與信用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銀行業若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那么帶來的損失就越小,從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越強。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商業銀行還能利用金融科技進行創新,充分利用、挖掘以及轉化其現有的金融資源,同時也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創新出新的金融產品,構建新的競爭優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而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ㄈ┙鹑诳萍加绊懮虡I銀行盈利能力的機制
在上文中主要闡述了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造成沖擊,但為什么會造成影響,下文將通過四個理論具體進行闡述。
1.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是由Anderson(2006)提出,認為在流動性足夠強,存儲渠道足夠多的條件下,其需求極低數量多的產品市場規模,在一定的時間積累下,也可以與需求高數量少的產品所組成的市場規模相當。由于成本因素的考慮,銀行往往會將重心放在20%的高凈值客戶上,而80%的長尾客戶需求難以滿足。而金融科技能夠有效的改善這種狀況,利用先進技術準確識別風險,可以為低凈值客戶設計出更加有針對性的產品。因此,可以降低金融準入壁壘,以滿足長尾客戶的需求。
2.金融中介理論
Curly&Shaw(1960)認為,基于信息經濟與交易成本經濟的原理,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借助其規模優勢,將遠低于大多數個人貸款者的單位成本進行投資以獲取更高的收益。金融中介理論指資金融通的去中介化,是指資金供給方直接將資金借給資金需求方,而不再通過商業銀行進行運輸。目前金融科技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準確地識別風險、有效地挖掘和分析客戶信息,打破雙方交易的壁壘并且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3.交易成本理論
Coase(1937)認為,在零交易成本下,只要在所有權明確的狀態下,市場交易就會導致資源配置處于帕累托最優。交易成本是為了獲取市場上的有效信息所付出的費用,包括搜尋成本、監督成本、違約成本和議價成本等。而金融科技能夠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4.平臺經濟理論
平臺實質上是一種交易空間或場所,客戶在交易的過程中也要向該平臺繳納一定的費用。與傳統金融平臺相比,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靈活度高,越來越多的客戶更愿意在后者進行交易。因此,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物理網點的使用。
三、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現狀
?。ㄒ唬﹪鴥戎饕虡I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現狀
1.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業務領域
金融科技所應用的范圍廣泛,包括支付、結算、借貸、理財等業務。在國家政策創新支持、技術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業在科技領域布局較早。銀行技術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技術基石,在我國數字化金融轉型發展道路上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研究進展,對我國商業銀行在短期支付資金清算、融資企業信貸、理財金融服務等諸多方面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國內大型商業銀行逐步開始加大對現代金融信息科技的推廣運用,并著重發展金融科技創新與轉型。
(1)支付清算
在未來,金融信息科技作為改變傳統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技術切入點依然可能是基于支付清算,即數字貨幣的實際交易支付媒介及其職能。商業金融銀行能否成功實現新的蛻變,關鍵在于它們能否成功構建不可逆的新一代商業模式。如果居民收入水平沒有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的話,理論上這種支付方式創新不能徹底改變長期性的消費水平。無論它們是屬于銀行業還是非銀行業的支付服務機構,未來在我國新興市場電子金融支付服務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也都是逐漸趨于相似的,過去無非也就是第三方電子支付服務機構持續創新的增長空間和發展動力相對更大些,銀行類支付機構持續創新的增長空間和發展動力更小些。不管大還是小,過去在目前新興移動電子商務支付這個領域的巨大發展和驅動力,主要還是來自于工具供給端,也就是目前支付新技術的不斷演變直接帶來的。而支付業務在工具端的創新,尤其主要體現在未來移動電子支付這個領域。為了應對支付領域的創新如表3.1我國有很多商業銀行利用區塊鏈進行技術創新,或者直接推出新的支付平臺進行應對。
(2)融資信貸
當前銀行金融科技應用快速發展,手機銀行、智能柜臺、交易銀行、智能客服、智能投顧等增值服務全面推出,同時客戶體驗得以提升,運營成本得以降低等效應形成正向循環。其中,金融科技在信貸業務領域應用廣泛,目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已較為成熟。
近年來,經濟新發展常態與經濟社會轉型開放使上市公司的金融業務發展遇到了諸多快速發展的問題。首先,利率改革市場化的快速深入推進,使得上市公司經營金融業務的實際利潤率大幅度的下降。其次,資本信貸市場的快速發展,融資機構脫媒速度加速,使得對公積金信貸市場規模需求增長乏力,也從而使得傳統銀行業比傳統的公信貸市場營銷業務模式更加的缺乏市場生存空間。第三,經濟增速下行和產業結構調整后所帶來的中小企業資產經營困難,快速傳導擴大到商業銀行,體現為商業信貸機構資產經營質量快速下滑。不僅侵蝕了商業銀行經營利潤,甚至對商業銀行日常生產經營管理造成了巨大不良影響。在內外部競爭環境壓力下,反應快、能力強的大型商業投資銀行紛紛主動積極適應新市場變化、新發展挑戰,前瞻性地加速調整自身行業發展規劃策略和調整業務管理結構,積極探索尋找自身轉型的新突破。如表3.2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紛紛借助金融科技開創新的融資信貸產品適應新的變化與挑戰。
(3)理財服務
由于金融科技的發展,商業銀行的的競爭壓力逐漸加大。這時商業銀行的理財服務業務必然要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但是金融產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是矛盾的,收益率與風險成反比,所以要提高金融創新能力與風險控制能力。一方面,銀行正在努力通過提高專業信息化管理水平將銀行資產管理各類信息提供給銀行客戶,促進銀行的金融信息系統與客戶業務信息系統深度融合;推動銀行大數據、移動通信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甚至移動機器人、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技術在銀行交易管理業務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提高這些信息技術在銀行低價值、重復和繁雜交易工作過程中的不可替代率,同時不斷改善銀行客戶實際使用的操作便捷性、體驗感和提高銀行的業務自動化管理水平。如圖3.3的商業銀行能夠徹底擺脫以往傳統金融思維,跳出傳統銀行部門,將自身銀行服務和金融產品與廣大客戶的金融業務和消費需求更進一步進行緊密結合,甚至徹底改變廣大客戶的消費行為。
2.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情況
銀行業需要進行創新,其中主要受三個主體的推動:商業銀行、監管當局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從目前來看,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都各有不足,但都可以利用對方的優勢彌補自身發展的不足之處。商業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對其進行改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商業銀行管理體制較為僵化,在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前,需要通過立項審批、研發產品、測試可信性以及定價的過程,需要經歷很長的過程產品才能問世,即使新的金融產品發布出來,可能存在滯后于市場的現象,無法滿足此時人們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而金融科技公司的產品恰恰相反,具備成本低、時效快等的特點,因此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二是擴大了金融服務的受眾范圍。由于中小微企業具備融資難、融資貴等特點,而商業銀行在貸款給中小微企業之前,需要對其進行詳細的調查,所費人力物力成本較高。因而對這些企業來講,獲取銀行貸款具備一定的門檻。而商業銀行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擴大了獲取客戶的范圍,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三是可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提升客戶滿意度。對于商業銀行來講,收集以及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并不是很強,而且金融科技公司的最大優勢則是需要具備很強的數據獲取及分析的能力。通過人工智能,商業銀行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產生不同的圖像,將這些數據都記錄了下來,對其進行處理分析,設計開發出具備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客戶的滿意程度也會隨之而上升。因此,商業銀行紛紛要求加大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力度,尤其自2017年后,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間合作的速度日漸加快。如圖3.1所示,五大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紛紛和BATJ等金融科技公司達成了合作,不僅僅如此,股份制的商業銀行也邁出了進一步合作的臺階。其中合作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是相互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實驗室,為了打造”開放銀行”,打造各種不同的業務場景,讓客戶無時無刻享受到金融服務,同時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例如騰訊與微眾銀行共同聯合成立”騰訊云-微眾銀行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二是通過共同推出基于醫療、生活、交通等領域用戶使用度較高的產品,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廣大客戶的融資需求,例如工行與京東金融共同成立”工銀小白”數字銀行。
圖3.1商業銀行部分對外合作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整理
3.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概況
對于城市商業銀行來說,由于投入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等這些尖端技術的費用巨大,城商行更多的會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搭建線上平臺。但是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仍然存在著弊端,一是系統兼容性存在差異性。銀行IT系統不僅較為復雜,同時數量也較為龐大,而這些系統卻是由不同的技術服務商提供的,因此兩者系統兼容性差,同時會帶來操作性風險。二是加大了銀行的金融風險。雙方合作過程中,由于許多業務都搬至了線上,客戶受益群體也會擴大,因此更多的不可控風險可能會隨之出現。為了減少這些弊端發生的概率,具備資金實力的國有控股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選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如表3.4所示,目前國內共有12家商業銀行通過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除了郵政儲蓄銀行之外,國有五大行都已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是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主力,且浦發銀行和中原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仍在建設之中。目前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模式,包括服務于母公司銀行業務以及輸出IT解決方案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而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為企業的前、中、后臺提供服務。其中前臺通過智能識別、客戶認證及管理等流程為客戶提供精準的服務,中臺通過搭建存、貸、匯等業務平臺為前臺以及后臺提供有力的保障,后臺通過搭建一整套安全,穩定的IT服務系統以及技術平臺,進而支撐整個業務流程。
?。ǘ﹪鴥鹊闹饕虡I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時遇到的問題
1.金融科技的優勢不突出
從現在的趨勢來看,我國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部分是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例如券商、保險、商行。但是,如果縱觀我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史,率先發展起來的卻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非金融機構,例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些企業在金融科技的發展歷史中起步較早,在商業銀行注意到金融科技之前便開始深挖客戶群體,發掘市場上存在的機會,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及建立研發團隊對金融科技進行深入研究,用來滿足客戶的發展需求,由此迅速累積了大量的客戶群體,搶占了巨大的市場。
再來反觀商業銀行,由于對于金融科技這種新興事物人們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因此傳統商業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上相對于互聯網公司起步較晚,在前期對金融科技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即使在后期商業銀行開始發展金融科技,但是各大銀行同質化產品較多,主動進行創新的銀行較少。比如市面上的智能投顧產品,各大銀行應用的思路都較為相似,并未進行創新,目前也只是處于使用的初級階段。商業銀行更像是金融科技公司的“跟班”,為了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在前期選擇直接應用金融科技公司已經開發出的金融產品,并未結合當前的金融市場環境以及銀行客戶的特點進行定制化開發金融產品。在金融科技公司推出一款新產品后,商業銀行更多的是去模仿。因此,無論是金融科技發展還是市場競爭,商業銀行都缺乏優勢。
2.金融科技創新面臨諸多風險
目前部分資金雄厚的大型商業銀行開始逐步利用金融科技進行創新,也增加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例如操作風險、信用風險以及合規風險等。金融科技公司與商業銀行進行跨界合作,其中金融主體的邊界更加模糊化,金融科技公司通過互聯網渠道為商業銀行搭建平臺,吸引更多的客戶購買金融產品,同時也無形之中加快了金融風險的傳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金融風險的影響范圍。另一方面,對金融消費者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一,通過互聯網平臺,商業銀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公司收集到不少客戶的信息,比如消費數據、行為習慣等,一旦技術平臺崩潰,金融消費者的隱私將面臨巨大的風險。第二,可能會存在商業銀行合作或者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過度采集客戶數據的情況。第三,金融科技產品創新主要面對的是中小微企業、學生等低收入客戶群體,這部分客戶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因此很可能面臨還不起貸款或者以貸養貸的風險。一旦出現壞賬,對于銀行以及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ㄈ┥虡I銀行發展金融科技問題產生的原因
1.金融科技投入力度不足,運用金融科技能力較差
即使目前我國的金融科技水平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但是相對于國外來講,我國商業銀行對于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仍然不足。在2019年,國內六大行對于金融科技的投入即使較以往都有所增長,但根據數據顯示,只有交通銀行計劃在信息化建設總投入超過營業支出的10%,而其他銀行普遍在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不超過5%。而國外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步伐則較為激進,根據瑞銀(USB)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較為著名的銀行,例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在金融科技的投入比例分別超過營業支出20%和10%。在對人員的招聘方面,國際招聘平臺(efinancial careers)于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英國境內跨國大型商業銀行50%以上招聘的人員都為技術人員,而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還未招滿的崗位接近一半都是技術崗位。除此之外,我國的金融機構在對待金融科技產品的態度上主要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很少會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金融科技的發展。同時我國并沒有規范的組織去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因此在這一領域不管是運用程度還是發展規模,我國商業銀行與國外商業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這一方面的差距顯而易見。
由于在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與發展運用上相對于國外處于落后的地步,而商業銀行只能借鑒于國內金融科技技術,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無法在短期內把金融科技技術完美地運用在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中。
2.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難以為銀行轉型升級賦能
優秀人才的儲備體系與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對于任何一個行業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金融科技尤其如此,如果沒有系統的人才培育系統,沒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那么,金融科技的發展速度不僅會受到阻礙,同時商業銀行通過金融科技盈利的能力也會被降低。
目前來看,我國的商業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對于金融科技人才體系的建設并沒有做的十分完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點,商業銀行對于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如國外,并且也沒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以及培養制度。其次,商業銀行的大部分員工都不具備金融科技方面的知識儲備。商業銀行在進行招聘時的主要求也是需要員工懂得經濟和金融方面的知識,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導致員工對于金融科技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夠,缺乏復合型的金融人才。
3.銀行風險體系不完善,金融科技監管力度不夠
風險控制對商業銀行來講尤為重要,因為風險意味著有可能遭受損失。一方面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風控體系不夠完善,在發展金融科技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并沒有將風險防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風險防控的事前、事中、事后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應對體系。另一方面,目前國家出臺的法律法規大多數針對互聯網金融,針對于防范金融科技風險的法律法規仍然較少,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容易鉆法律的空子。再加上對于監管者來說,主要是利用銀行提交的數據對市場進行監測。就目前科技推動金融發展的新形勢下,商業銀行也有許多無法檢測到的數據。因此會造成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存在著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同時由于金融科技公司支撐其整個組織架構運行的算法難度較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實施決策時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監管者在一定程度上會采取回避的態度。
4.商業銀行發展思維調整較慢,落地實施金融科技稍顯困難
金融科技發展主要具備三大基本要素:具備豐富的數據庫、應用場景足夠多以及科技技術條件需要足夠強大。相對于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思路較為清晰,更加注重技術的開發以及應用,將很大一部分的資金投入于研發技術領域、積累技術資源。同時更加注重利用技術開發出金融產品并且落地實施,充分落實將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理念,真正利用科技推動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以及提高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尚未明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進行轉型,甚至有一部分商業銀行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持有抗拒的態度,對金融科技公司占領市場份額這件事情采取防御措施。即使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改變原有的發展思維與模式,試圖跟上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但是由于在該領域并未深入的研究過,缺乏經驗,同時專業領域跨度較大,短時間內發展思維無法快速調整,仍然會陷入以往的思維定勢。
四、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實證檢驗
(一)研究假設
假設1: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初步階段,金融科技將威脅到商業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金融科技的不斷創新推動了移動金融的快速發展,相比于傳統商業銀行,移動金融有著覆蓋面更廣、運營效率更高以及獲得信息更加及時的特點。以第三方支付為例,從交易規模的增速上來看,第三方支付高達50%-100%,而銀行移動支付增長率僅僅在20%-50%之間;就交易額而言,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是我國銀行移動支付的兩倍。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促使金融脫媒加速,使銀行與客戶分離;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主要以零售支付為主,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提出假設1。
假設2:金融科技對提高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有著積極作用,商業銀行逐步重視金融科技,商業銀行將利用金融科技調高自身盈利能力。
在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這時商業銀行逐漸認識到發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通過依托互聯網模式,商業銀行紛紛開始發展線上業務,使用金融技術進行創新和轉型,并拓展新的融資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假設2。
假設3:金融科技的發展對于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程度不同。
最后,從各類商業銀行來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由于具備雄厚的客源以及政策優勢,在面臨金融科技的沖擊時,應對起來會相對從容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治理結構的特殊性,在應對金融科技的沖擊時具備一定的抵抗能力;而城市商業銀行有一定的地緣劣勢,面對的客戶也一般是中小企業客戶,而這些客戶相對來說會更加青睞于金融科技,因此城市商業銀行在面對金融科技發展沖擊時更易受影響。因此,提出假設3。
(二)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
通常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是總資產收益率(ROA)和凈資產收益率(ROE),ROA反映的是一單位的總資產能夠產生的凈收益,而ROE衡量的是一單位的凈資產即股東權益能夠產生多少凈收益。而總資產包括凈資產,因此相對于ROE來說,ROA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選擇總資產收益率(ROA)作為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
2.解釋變量
本文主要采用金融科技指數作為解釋變量,但是目前對于金融科技指數的構建國內尚未有統一的標準。本文主要參考浙江大學于2017年9月推出的金融科技中心指數,考慮數據的可得性以及完整性,分別以社會、企業以及個人三個層面從金融科技生態指數、企業投融資指數以及金融科技認知指數構建出金融科技指數數據庫。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其賦予不同的比例構建金融科技指數,用其說明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狀況。
表4.1金融科技指數數據庫
在其中本文借鑒郭品、沈悅(2015)的文本挖掘法,從金融功能的5個維度構建金融科技認知指數。首先從支付結算、資產配置、財富管理、信息獲取、技術渠道五個方向來構建金融科技認知指數。
表4.2金融科技認知指數初始詞庫
其次,量化原始詞庫。借助百度搜索指數中的新聞頭條,統計出25個關鍵詞2012-2019年每年的新聞發布數量。
最后,合成金融科技認知指數。首先運用SPSS對25個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其次,通過總方差解釋可以提取出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可以得到累計的方差貢獻率為96.182%,因此可以說明提起出的公因子可以反映大部分的原始信息;最后,根據提取出來的公因子方差貢獻率所占總貢獻率的權重得出公式,并合成金融科技認知指數。
3.控制變量
本文分別選取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內部指標以及在大環境下影響其盈利能力的外部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1)內部指標
一個為運營指標。商業銀行的貸款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客戶的儲蓄存款,而客戶的存款在某種基礎上會直接影響到貸款的規模,從而間接地反映到商業銀行的實際盈利能力上;凈息差代表一單位生息資產在銀行中取得的利息收入,衡量某一銀行的生息資產在一定期限內能夠獲取到該利息多少的程度。成本收入占比反映了銀行各個單位的收入都需要支付多少費用,該項目的比率愈低,其盈利能力愈強。
另一個為風險指標。在考慮怎么提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風險。本文主要采用不良貸款率與流動比率衡量商業銀行面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2)外部指標
在研究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內部因素外,我們還要研究宏觀環境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本文主要采用GDP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衡量商業銀行影響能力的宏觀性因素。
表4.4變量定義與解釋
4.數據樣本的選擇與處理
為了更好地通過綜合分析和數據對比進行說明,本文主要選取了16家上市的商業銀行,分別是5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3家城市商業銀行。
表4.5樣本包含的16家商業銀行
5.數據描述性統計分析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選取2012-2019年的數據作為樣本,對其進行構造面板數據,如下圖是我們經過stata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
表4.6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分析可知,本次實證分析一共收集了128個數據;其中ROA均值大約為0.010432,標準差大約為0.0018582,比其他相關指標標準差小,可得數據波動不大,相對其他指標穩定;解釋變量Fintech指數均值為312.6748,標準差為68.6418。
由于ROA和Fintech指數是本文實證部分重點的研究對象,因此以統計圖的方式進行更加直觀的描述對比。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相對于其他兩種類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最強,其次是城市商業銀行,最后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由圖表可視,只有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4.1三種類型商業銀行ROA平均值對比
通過Fintech指數的發展趨勢分析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2012-2016年我國Fintech指數已經呈現了快速上升的發展趨勢,即使2016-2019年有一定的下降,但是從整體來看仍然呈現增長的態勢。
圖4.2金融科技變動趨勢圖
?。ㄈ嵶C模型構建與選擇
1.構建面板數據模型
本文選取的特征模型是面板數據模型,用stata進行的回歸方程如下:
2.單位根檢驗
首先,用stata檢驗該面板數據是否為平衡面板數據,結果顯示,這是一個平衡面板數據。
表4.7平衡面板數據檢驗結果
其次,我們將對面板數據進行LLC單位根檢驗。單位根的原假設為H0:面板數據對應的序列是非平穩的,且有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P值都小于0.05,說明面板數據對應的序列是平穩的,不存在單位根。
表4.8各變量單位根檢驗結果
3.模型選擇
面板數據模型分為固定效應模型以及隨機效應模型,本文選擇采用Hausman檢驗來選取采用哪個模型。如表4.9所示,P為1,而原假設為采取隨機效應模型,備擇假設為固定效應模型,因此接受原假設。
表4.9 Hausman檢驗結果
?。ㄋ模嵶C檢驗與結果分析
表4.10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回歸結果
注:其中表中的數值為回歸系數
首先分析總體樣本,從表中可以看出Fintech指數的系數為負,說明在金融科技發展初期,商業銀行并沒有意識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金融科技會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貸款業務以及中間業務產生影響。首先是存款業務,最常見的是余額寶,以往客戶選擇將錢放在銀行獲得較低的利息,自2013年余額寶橫空出世,更多人選擇將錢放在能夠獲得較高利息的余額寶中,由此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產生沖擊;其次是貸款業務,對很多中小微企業來說,獲取銀行貸款的門檻較高,而金融科技公司能夠以更低的利息貸款給中小微企業,其中喪失了這部分業務收入的商業銀行也嘗試通過以較低的利率貸款給中小微企業,但是最后卻提高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進一步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由此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產生了沖擊;最后是中間業務,由于移動支付的便捷性,更多的客戶選擇使用支付寶以及微信進行支付,即使仍然需要綁定銀行卡,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業銀行獲取手續費的收入,另外越來越多的線上平臺理財產品種類繁多,由此選擇性也更多,銀行的理財業務也進一步弱化,由此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產生了沖擊,因此證明了假設1;而Fintech指數的二次項系數為正,說明在金融科技發展后期,商業銀行逐漸意識到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范圍較大,并且從需求端來說,客戶越來越追求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對消費金融的需求也更加強烈。而商業銀行想要保持市場份額,逐步減少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利用金融科技拓寬業務范圍、提高銀行的運營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由此倒逼商業銀行轉型,導致后期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產生正向效應,因此證明了假設2。
其次對子樣本進行了分析,金融科技指數的系數絕對值按照從大到小得順序分別為:城市性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其中我國的控股商業銀行系數明顯低于其他兩種類型的商業銀行,說明了金融科技對于我國的控股商業銀行所帶來的沖擊最小。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被稱為”金融機構”的國有控制性商業銀行即便在面臨著金融科技上的沖擊而出現了業績衰退和壞賬,也仍然能夠通過依靠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的政策扶持度過困境;另一方面,國有控制商業銀行本身就擁有龐大的資源以及平臺的優勢,對于互聯網投入巨大,具備搭建金融科技平臺的實力,能夠成立專門的金融科技研發團隊,或者與金融科技子公司合作,以減緩金融科技帶來的沖擊。即使國有控股銀行優勢較多,但是也存在劣勢。相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講,由于體量較大,管理體制僵硬以及產品設計的不夠靈活,在面對沖擊時轉變過程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容易受大環境的影響,因此沖擊也更大。對于城市商業銀行,由于資本規模較小、客戶群體狹窄同時體量較小,難以進行創新。在面對金融科技的沖擊下,難以留住客戶,盈利空間會受到擠壓,受到的沖擊最大,因此證明了假設3。
五、金融科技提高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對策就與建議
通過這些實證分析可以得知,在金融科技早期對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造成了沖擊,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在后期隨著金融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商業銀行逐漸的轉型以及主動借助互聯網金融科技的優勢進行了創新,降低了運營的成本,提高了效率,達到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目的。因此,商業銀行應充分考慮到金融科技帶來的正面影響,加大對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綜合了現狀以及本文的實證研究,本文在如何有效利用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這方面提供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重視金融科技,加強對金融科技的應用
對商業銀行而言,應該更加重視金融科技。一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應該高度重視以及應用金融科技。國有控股銀行由于體量較大,內部組織結構較為復雜,對于新興事物的來臨首先會保持觀望的態度,主動做先鋒的較少。但是由于國有控股的銀行客戶資源廣、融資力量雄厚同時也具備了政策的優勢,在后期想要發展金融科技公司時相對來說較為容易,可以通過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者與各大金融科技公司增強合作的方式,率先采用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改善自身的金融服務以及彌補自身金融產品的不足。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較好,可以完善業務發展模式,豐富金融科技人才層次結構,通過內部培訓和外部引進大力發展金融科技。三是由于城市商業銀行對于客戶的忠誠程度相對較高,具備了地理位置的優勢,但是金融科技對于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來說的沖擊也相對于國有商業銀行大,因此應該加快步伐完善好前中后臺,利用金融科技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二)完善金融科技防控體系,從根本上抵御風險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同時也伴隨了新的風險。比如商業銀行會面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如第四章的實證分析所述,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也是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首先,商業銀行可以使用金融科技降低風險,例如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分析其客戶的信用狀況,從根本上降低潛在的信用風險;其次,商業銀行可以成立相關的風險監督部門,做好事前預防、事中監督與事后檢查,定期總結經驗,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另外,監管部門可以完善金融科技的法律法規。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金融科技相關法律法規,但是仍然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監管部門還是應該不斷深入地對金融科技體系和法律制度進行研究以及緊密跟進市場動態,不斷地完善金融科技相關法律法規。
(三)加強金融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夯實金融科技智力支持
由于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在傳統銀行業務與新興金融科技之間選擇了后者。而商業銀行想要建立自身的金融科技系統以及拓展金融業務范圍,編程技術、用戶體驗設計、用戶挖掘、未來戰略規劃等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金融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必不可少。為了吸引更多的金融科技人才選擇商業銀行,銀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一是銀行可以專門設立金融科技研發部門,表達其重視程度,大力引進計算機、市場營銷、法律、經濟等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逐漸開設金融科技專業,著重于交叉學科的培養。銀行可以將不同專業的人才以及金融行業內在金融科技這一方面有所深入研究的人才聚集起來,發揮多樣化人才優勢。同時需要建立更有競爭優勢的薪酬機制,以及將晉升機制明朗化,避免人才流失度過高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復合型人才進入銀行。二是定期在高校、網絡等渠道舉辦金融科技人才引進活動,在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之間達成深度合作,因此可以對人才庫進行不斷地更新。
(四)利用金融科技創新,改善原有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存貸差盈利,而隨著未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利息收入也會不斷減少,銀行的盈利能力必將受到重創。因此,改善收入結構則十分必要。銀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使用人工智能對客戶以往的交易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客戶投資方向與策略,為客戶定制個性化金融產品,實現精準營銷。通過這種方式,銀行也可以形成多樣化的盈利模式,分散經營風險。同時,銀行需要不斷地對現有的盈利模式進行優化,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鄒雅瓊.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D].湖南:湖南大學,2019.
[2]羅中蘭.金融科技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學,2019.
[3]于波,周寧,霍永強.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GMM模型的實證檢驗[J].南方金融,2020(3).
[4]朱太輝,陳璐.Fintech的潛在風險與監管應對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6(7).
[5]李易懋.金融科技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0,43(05):83-89.
[6]程一夢.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實證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19.
[7]高怡君;段江嬌.金融科技短期內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20(3):88-93.
[8]李文紅,蔣則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與監管:一個監管者的視角金融監管研究金融監管研究,2017(3)1-13.
[9]馮強,金融科技發展、影響與監管研究金融經濟,2018(12):50-51.
[10]向泉,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與發展現狀[J]金融市場,2017(10):31-33.
[11]劉鷂,Fintech的特征、興起、功能及風險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6(9):57-70.
[12]汪可,吳青,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影響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8,38(03):112-116.
[13]郭品,沈悅.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理論解讀與實證檢驗[J].財貿經濟,2015(10):102-116.
[14]謝治春,趙興廬,劉媛,金融科技發展與商業銀行的數字化戰略轉型[J].中國軟科學,2018(08).
[15]陳澤鵬,黃子譯,謝潔華,李成青,肖杰,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現狀與策略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8,(11).
[16]劉詠珩,金融科技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策略[J].北方金融,2018(10):77-79.
[17]劉孟飛.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多元化、經營績效與風險相關性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8,59-69.
[18]張曉娟,黃春銘,王彥博.FinTech時代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與展望[J].銀行家,2018,(6):131-133.
[19]巴曙松,白海峰,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與核心技術應用場景探索[J]清華金融評論,2016(11)99-103.
[20]FSB,Fintech:Describing the Landscape an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201602:1-46.
[21]Frederic M,S.Philip,What Will Technology Do to Financial Structure?[J]
Working Paper,1999(8):68-92.
[22]Julapa Jagtiani,Fintech:The Impact on Consumers and Regulatory Response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8(100):1-6.
[23]Joseph P.Hughes,Julapa Jagtiani和Choon-Geol Moon.Consumer Lending Efficiency:Commercial Banks Versus a Fintech Lender[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2019.
[24]Anjan V.Thakor.Fintech and banking: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9(41).
[25]Eduardo Z.Milian,Mauro de M,Fintech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 da[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9(5):14-18.
[26]Frederic M,S.Philip,What Will Technology Do to Financial Structure?J]
Working Paper,1999(8):68-92.
[27]Marius Dannberg,Anja Ulrich.E-Payment and E-Billing,1998(12).
[28]Ttjana Vasiljeva,Commercial banks and Fintech companie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2016(1).
[29]Rebel A.Cole,Douglas J.Cumming,Jon Taylor,Does Fintech Compete with ro Complement Bank Finance,2019(1).
[30]Joseph P.Hughes,Julapa Jagtiani,Loretta J.Mester,Choon-Geol Moom,Does Scale Matter in Commmunity Bank Performance?Evidence Obtained by Applying Several New Measure of Performance,2019(1).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1158,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wingingagolfclub.com/chachong/18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