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資源限制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世界各個國家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們高度重視,各個國家紛紛出臺新能源發展戰略、法規和金融服務創新政策,加快新能源開發步伐。因此,在中國“十四五”時期,發表了《xxx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即加快建立健全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本文根據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狀況,結合國內外碳市場的發展經驗,分析了中國目前碳金融發展的局限性,并針對綠色能源中“碳中和”為主的部分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綠色金融;碳中和;碳價交易;金融服務創新;
一、引言
?。ㄒ唬┭芯楷F狀
人類對化石能源消耗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全球溫度上市造成全球變暖,世界各國再次站在能源革命的轉折點,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構成了第三次能源革命,國際社會也對減排減碳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達成共識,并在聯合國框架下開展相關制度安排和行動計劃。緊隨其后的是各國紛紛出臺對應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文件,金融機構設立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為國家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資金支持。
由于金融服務在新能源行業發展規模不長,從研究方向以及其研究結論來看,學者對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研究多集中于綠色金融服務方面上,并主要從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碳金融產品等方面進行分析。本文參考低碳經濟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轉變研究(邢俐,2009)、金融支持陜西新能源產業發展研究(李夏銳,2010)、碳交易在中國(郝麗娟,2013)、面向低碳經濟的金融機構環境責任研究(郭艷麗,2009)、福建省新能源信用社金融服務創新研究(余光明,2013)、吉林省綠色金融發展創新機制研究(施曉春,2015)、淺談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制保障機制(陳偲,2018)、碳交易對新能源融資租賃業務影響分析(張振龍,2021)、中國新能源產業融資創新(何繼江,2021)、中國碳中和實現路徑研究比較分析(侯方心,2021)等方面進行研究。
?。ǘ┭芯恳饬x
理論:中國經濟發展建立在一種高消耗、重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能源結構轉型。所以,建立綠色金融政策,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新能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由此看來,對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研究,無疑對中國新能源市場進行一個更加直觀分析,并為愿意加入新能源金融服務建設的同志提供一個參考。
現實: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氣候和環境約束進一步增強,但也面臨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機遇。因此,筆者研究中國新能源行業的金融服務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可以讓我們對新能源金融服務的發展未來有所觀察,并從現階段的新能源金融服務發展進程中發起反思作用,從而營造一個積極創新的金融服務發展環境。
?。ㄈ┭芯克悸芳把芯糠椒?/strong>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通讀,整理并歸納出與新能源發展相關的理論進行后續研究;然后開始撰寫論文,先對新能源金融服務和綠色金融做出定義并講述新能源行業發展與金融服務緊密結合;接下來就國內外新能源行業發展進行陳列和分析;最后,綜合目前國內外關于新能源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得出結論,給出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的措施與建議,并反省本文研究撰寫過程中的不足。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國內外關于新能源金融服務的相應文獻,對尚未成熟理論的關于新能源金融服務政策以及如何實現金融服務創新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理論基礎,在此理論基礎上進行研究,補充現有的研究成果。
2.行業分析法
行業政策是國家進行經濟宏觀調控的依據。通過對于行業政策的分析,得出新能源行業的金融服務發展狀況,當前宏觀經濟背景、國家的政策法規等角度進行分析,做到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分析出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的趨勢和速度。
3.對比分析法
將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相應文獻引用,再列舉出國外的行業發展過程和重點要素,再與其他新興產業的金融服務政策和發展過程進行對比,兩者的分析和結論聯系在一起。從而獲得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發展的結論,來加快行業發展速度,實現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的2060年目標及“雙碳”計劃。
二、新能源金融服務相關理論概念
?。ㄒ唬┫嚓P概念的界定
1.新能源金融服務
新能源是以新技術和新材料為基礎,將可再生能源重新開發和利用取代資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主要是開發太陽能系統、風能、生物質能、磁暴能、地熱能、氫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以減少溫室氣體的釋放。
金融服務是指各大金融機構應用貨幣交易的方式融通商品,向金融活動參加者和顧客們提供的共同收益。金融服務主要開展投融資、儲蓄現金、信用貸款、證券債券買賣、商業保險和金融消息咨詢等多方面的業務活動。
新能源金融服務體系以新能源產業資源充分進行整合運用,借助法律允許的金融經濟方式。從最開始的融通資金、中間的整合金融資源、最后實現財富價值增值三個方面研究探討新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的相互結合,并提出針對不同風險進行保障的社會措施和金融產品。
2.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的政策因素,在投融資決策中將潛在的環境的因素考慮進去,并且金融產品的設計要注重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以及自然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效,注重綠色產業的發展方面,促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總人口數增長、能源消耗的持續增加,全球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威脅,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的發展目標。在各個國家綠色經濟、清潔能源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綠色金融體系逐漸成為全球大力推進發展的重點之一。
3.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個單位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借助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本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實現正負相互抵消,達到“零碳排放”。而碳達峰指的是碳排放進入平臺期后,開啟平穩下降階段。碳達峰與碳中和,簡稱“雙碳”。
實現“雙碳”的主要步驟:
(1)計算碳足跡
碳足跡計算是針對不同企業所有的可能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源,進行排放源全面清查與數據搜集,以了解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及數字量化所搜集的數據相關信息,是邁入實現碳有效管理的第一步。碳排放報告核查工作則是由第三方對盤查所得出的數據信息的擔保陳述直接提供正式的書面聲明。
(2)減少碳排放
通過對企業碳排放源清查,詳細調查企業的碳排放源及碳排放總量,對應制定一系列有效方案,從而降低因企業生產加工運送等活動中所產生的碳排放。
(3)實現碳中和
采取購買自愿碳減排額的形式實現碳排放的抵銷,以自愿為基本準則。碳中和的實現基礎往往由買方(排放者)、賣方(減排者)和交易機構(中介)三方來攜手完成。
?。ǘ┬履茉唇鹑诜談撔碌睦碚摶A
1.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2年5月9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由150多個國家以及歐盟聯合簽署一項國際公約。截至2016年6月,加入該公約的締約國共有197個。公約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維持穩定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并且人類一系列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險干擾基本不會產生影響,具有法律約束性。根據“聯合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身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重要國家,采取相關措施加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進入以支付自己應履行公約法定義務所需的基本費用。而發展中國家承擔提供溫室氣體源國家清單的法定義務,制訂并執行所含關于溫室氣體源方面措施的具體方案,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控法定義務。
2.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為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京都議定書》。議定書規定:在2010年之前,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要比1990年的排放總量減少5.2%。議定書建立了三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ET)、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行機制(JI)。發達國家之間實行的減排合作機制是ET、JI兩種機制,CDM是發達與發展中之間的減排機制,主要是由發達幫助發展中在減排方面的資金支持或技術支持,幫助發展中實施溫室氣體減排。
《京都議定書》是全球首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法規。為了盡快完成各個國家的減排目標,議定書通過了三種減排方式:
(1)采用綠色能源使用機制,減少各個國家排放溫室氣體總量。
(2)國家之間可以進行碳排放額度的交易,沒有完成目標的國家,可以支付費用從超額完成目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碳排放額度。
(3)采用“集團方式”,將歐盟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采取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即可。
3.巴黎協定
在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秴f定》對2020年后全球對氣候變化的情況進行的共同計劃,獲得了所有方的一致認可,展現在聯合國框架下均衡滿足各方的訴求。其長期目標是將全球溫度提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秴f定》要求發達國家繼續率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發展中國家給予資金支持或技術支持;發展中國家結合自身情況提升減排目標,完成絕對減排或限排計劃;相對不發達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進行編制和通報特殊情況的減排發展的戰略。
三、中國能源行業發展狀況及新能源金融服務發展研究
?。ㄒ唬┲袊茉唇Y構進入新周期
根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的數據來看,中國GDP占全球比重達17%左右,能源消耗占全球比重24.27%左右,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比重28.76%,碳排放強度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實際上,中國政府對新能源領域的研究與非化石能源使用的倡導下,中國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升。目前,中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4.1億噸標準煤,原油產量2億噸,天然氣產量2140億立方米。保障電力充足供應,電力裝機達到26億千瓦,發電量達到9.07萬億千瓦時,新增頂峰發電能力8000萬千瓦以上,“西電東送”輸電能力達到2.9億千瓦。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7.3%,新增電能替代電量1800億千瓦時,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2.2%。
在2020年9月,xxxxxx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目標,權威機構普遍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在2050-2060年實現碳中和。能源供應方面,提高清潔能源占比,從源頭減少碳排放,一次能源中的清潔能源占比將提高到85%以上,清潔能源發電量與裝機占比達90%以上。能源使用方面,電能將成為末來終端能源消費的核心,全社會用電量預測結果介于14.3萬億千瓦時與18.4萬化千瓦時之間,電氣化率預測結果均在65%以上?!半p碳”目標是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所在,也是在國際社會上的鄭重承諾,更是為中國國內碳減排目標的達成制定了時間表,加速了中國能源革命的進程。
?。ǘ┚G色金融體系建設戰略
1.在政策框架的初步建立期(2004-2015)
政府部門開始采取跨部門合作的方式,將環保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相結合,并探索綠色信貨、綠色債券等多元綠色金融服務方式。
2009年,xxx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中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行動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2.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時期(2016-2020)
中國開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標志是中央銀行印發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
3.在碳金融服務快速發展時期(2020-2030)
2021年,中央銀行工作會議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列為第三大重點工作。
?。ㄈ┨冀鹑诜?#8211;綠色金融體系的核心構成
1.碳交易—發展碳金融服務的關鍵手段
碳排放交易是將市場經濟用來保護環境的金融機制。碳排放交易中的主要參與的是政府(發放碳排放配額)、減排企業(賣出產生減排量或多余碳排放配額)、控排企業(超額時購買碳排放配額或核證減排量)、第三方核證機構(核證減排企業減排量、核查控排企業排放量)、中間商(買賣配額或核證減排量從中獲取收益)、咨詢公司(開發新的減排量核證標準)。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控排企業購買減排企業的減排額,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碳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溫室氣體排放權成為一種難得的資源,具備了商品屬性。因此,碳金融的成果更直觀、明確。在受到減排目標的壓力,中國的企業會主動向可以減輕傳統能源依賴的制造服務業轉型,從而加速碳金融發展。
(1)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中國各行各業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對能源行業的影響尤甚,該體系的建設和執行受到廣泛的相關方的關注。
2011年,《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同意北京、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進行碳排放權交易。2016年第8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福建省成立。由于地方試點的碳排放免費配額普標較多,實際的碳交易較為冷清,交易額普遍較小。2020年廣東、湖北、天津、北京,上海、深圳、福建和重慶2019年交易額分別為8.2億元、4.0億元、1.8億元、1.0億元,0.7億元、0.2億元、0.2億元和348萬元,合計約16億元。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啟動上線碳排放交易。同樣采用碳排放配額交易為主要、核證自愿減排量為次要的體系。電力行業是首個加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重點排放企業超過2000家,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這是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碳金融”時代。
(2)國際碳排放交易體系
繼《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后,二氧化碳排放權有了對應的報價,在不同類型的交易所內掛牌交易,則是二氧化碳排放權邁出了市場化的第一步。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截至2020年,加入31個國家和15000多家企業,占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的45%以上,是全球最大最活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行業方面,最初僅覆蓋電力、鋼鐵、煉焦、水泥、玻璃、石灰和造紙行業,隨后陸續加入了航空、化工、食品生產、有色金屬等行業。價格方面,2018年歐盟議會對碳交易體系進行改革,此后交易價格一路上漲,目前已超過30歐元/噸。
歐洲氣候交易所于2005年4月創新出與歐盟碳排放配額掛鉤的期貨合約,緊接著推出了碳排放配額的期權交易方式。2007年9月,歐洲氣候交易所再次發布了與核證減排量掛鉤的期權合約和期貨合約。在這之后,碳排放權與玉米、石油、黃金等商品一樣,在金融市場中自由流通,實質性增加了碳交易市場的流動,豐富了碳交易市場的金融衍生品種類。因此,歐洲氣候交易所產生的碳排放成交額與成交量逐年上升,發達國家借助碳交易市場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收益并改善了國家自然環境。
2.碳融資—加快碳金融發展的重要步驟
除了碳排放配額交易外,金融機構可以推行優秀的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和綠色保險等金融服務衍生品,進一步提高市場效率,為新能源產業排憂解難。
(1)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盤活”碳金融
2018年中央銀行分別將綠色貨款和綠色債券納入貨幣政策操作的合格擔保品范圍。國家的商業銀行可通過抵押綠色貨款獲得中央銀行的低息再貨款,截至2020年底,綠色貸款余額約為12萬億,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為6.9%。
綠色債券發行相對便利,證監會于2017年提出《中國證監會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綠色公司債券適用“即報即審”政策。近年來,中國綠色債券的發行金額沒有明顯增長,2016-2020年發行金額均維持在2000億元左右。除金融業以外,其他行業發行企業多為城投公司,綠色債券對于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尚末顯現。
在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創新推出下,中國第一批”碳中和債〞于2021年2月發行,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4165萬噸,規模高達64億?!疤贾泻蛡蹦壳耙蕴贾泻蛡鶆杖谫Y和碳中和公司債兩個方面為主,其特點在募集資金用于具有減排效益的項目。
(2)綠色基金和綠色保險發展迅猛
根據實際《中國綠色金融報告(2020)》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以前中國綠色基金總體行業增速較快。2018年省市已設立并備案的綠色基金共704只,是2010年增長的117倍,年均增長率達181%。但2019年綠色股權基金集團設立和運行受到資管新規影響,發展趨穩減弱?;甬a品股權從市場整體平衡監管機制趨嚴,行業準入門欄提高,導致基金成立困難程度提升,傳統綠色基金結構設計合規性政策風險比較顯著升高,面臨充足準備清算其他風險。2019年全國新增設置并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綠色基金共有77只,較去年同期下降44%。綠色產業基金總規模885億元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已于2020年7月成立,重點方向投向環保、污染治理、節能、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創新領域,有望復制芯片“大基金”邏輯。
保險公司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將資金投向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汽車領域,在運用新資金的同時提高生態環境帶來效益。保險資金運用在綠色投資規模達14億元,絕大部分都投向環保企業控股。保險企業開發多樣化的綠色意外險,填補因環境污染和氣候問題所造成的損失、隆低人身財產安全風險和健康風險。
四、創新型案例分析
?。ㄒ唬┿y行與企業成功進行CCER質押貸款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項目是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重要產品之一,但由于,政府對CCER項目通過的多重因素約束、項目審核的問題十分嚴格,CCER的抵消碳配額比例也一直被限制在5%的范圍,大多數項目都是處于存量狀態,企業也難以實現碳資產的變現。2021年3月24日,北京市發布《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宣布將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這是CCER在2017年暫停之后的再一次重新提起。
在2022年3月31日,北京銀行正式成功落地首單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質押貸款,該筆300萬的貨款將用于北京天德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林業碳匯項目。在得知企業有CCER質押貸款需求后,北京銀行在傳統流動資金貸款流程基礎上,創新設計專屬碳金融服務方案,總分支三級聯動,與北京綠色交易所深入溝通,確保項目的業務流程及凍結手續的順利完成。天德泰CCER質押貨款項目不僅豐富了中國的CCER的碳資產變現方式,也是北京銀行增添綠色金融服務產品體系精彩的一筆,是挖掘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遇的創新成果,成為助力中國“雙碳”目標的成功案例。
通過上文案例,我認為天德泰CCER質押貨款成功的關鍵在于政府的引導和金融機構的高度配合。第一,2021年3月24日,北京市發布《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宣布將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第二,在2021年6月,綠色交易所與北京銀行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在綠色項目對接、碳市場建設、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第三,北京銀行創新設計專屬綠色金融服務方案,總分支三級聯動確保CCER項目順利進行。政府、機構的行為讓原本停滯不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重新出現在了企業的視野里,讓原先許多的融資問題都被順利解決。國家政府發布政策,企業才有想法和行動,金融機構進行配合,困難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碳金融服務創新離不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放寬政策,金融機構積極配合,企業大膽嘗試,才能將碳金融服務創新進行到底。
?。ǘW盟政府拍賣碳排放配額大幅提升
根據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發展來看,歐洲政府對所有行業的免費配額都是在收窄的。2020年歐盟非電力行業的免費配額發放比例為30%,相比于2013年80%下降了一半以上;2020年歐盟拍賣碳排放總量配額為44%,相比于2014年26%增加了一半以上。綜上所述,碳市場作為控制碳排放政策工具,未來配額的主要來源將是政府拍賣,并將以此作為減排總量控制的有力手段。政府配額拍賣取得的收入從2013年的37億歐元大幅升高到2018年142億歐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1%,經政府再分配大部分將會投入到綠色減排相關的領域,形成正向循環經濟。
通過歐盟碳排放配額市場的案例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碳排放市場的免費碳配額將不斷收緊,而有償分配額比例會越來越高。從而,我認為未來的中國碳市場制度學習歐洲碳市場制度創新方式,是未來碳市場成熟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主要以免費配額為主,其有償分配比例極低,廣東碳市場有償分配比例約為1%。在全國碳市場成熟以后有償分配比例可能會提升到50%左右。按照中國2020年碳排放總量100億噸來預測,假設政府的有償分配額達到50%,按照30元/噸,有償分配額取得的收益就會在1500億元。參考歐盟的再分配方式,未來碳配額機制將投入綠色領域1200億元。由此可見,未來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是幫助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的重要方向。
五、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路徑
?。ㄒ唬┙鹑跈C構應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
1.證券業發揮資本市場中介優勢,加速碳金融全面發展
從目前碳市場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部分地區和金融機構陸續開發了綠色債券、綠色遠期、綠色期權、綠色基金、碳排放權抵押質押融資等金融衍生產品,但碳金融處于發展初期,交易量較小,整體市場的金融化程度總體偏低。面對目前的碳交易市場現狀,具有條件和資質可以在一二級市場上開展多種業務模式,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在一級市場上,重點排放核算的需求,券商可以幫助這些排放單位進行配額申報、初步核算等工作。在二級市場上,無論是針對配額容易不足的重點排放單位,還是自己有低碳目標但沒有規定的企業,券商都可以分別幫助其完成配額目標和低碳目標。除了提供或者購買客戶的碳配額,協助客戶尋找交易對手,最合二級市場的協議轉讓外,券商還可以輸出投研能力,提供交易策略,進一步增強碳交易市場流動性。地方民營公司和能源集團還會有進一步的融資和盤活企業資產的需求,券商還可以充分開展借碳回購交易和借碳交易等業務,在這些業務里面,券商分別可以承擔逆回購方、企業委托方和配額借入方等角色。作為交易的逆回購方,券商可以為企業提供資金;作為控排企業的委托方,可以管理企業配額轉讓后所得的資金;作為配額借入方,和借出企業自行撮合并簽訂借碳合同到期向借出企業返還約定受益以及約定配額。
2.銀行業發展多元增信措施,直接推動經濟綠色化轉型
目前,中國銀行業綠色信貨余額逐年穩定提升,但各銀行間差異較大。目前,大部分綠色信貨項目多數時候面臨融資風險高、投入大、期限錯配等融資困難問題。所以,銀行業應進一步加大綠色信貨投入與支持,持續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以推進綠色項目發展,發展多元化差昇化增信授信措施為綠色項目提供高便利與高優先級。具體措施包括引入其他金融機構保證擔保以及與政府密切合作等。同時,對于兩高一剩行業,銀行業應繼續進行限額差異化授信管理,以助力構建綠色信貨體系以及經濟綠色化轉型。
目前由于中國銀行業與政府環保部門的信息直通手段的缺失,導致銀行業在處理綠色信貨項目時,沒有統一的綠色信貨業務相關標準。而缺乏相關環境信息處理統一標準導致不同銀行或金融機構間的金融項目、產品不具有可比性。上述問題均嚴重阻礙綠色信貨體系的完善。所以,銀行業應該創建與政府環保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加強與政府環保部門的環境信息溝通與資源共享,以提高對綠色信貨業務的處理效率與準確性,降低銀行在綠色信貨項目中的風險。通過國內各銀行、金融機構間的交流合作機會或是國內國際金融機構間的交流合作機會,加速構建完整的綠色信貨體系,真正把綠色信貸理念植色信貨工作停留在表面。
3.保險業實現現代化管理體系,支持碳經濟深入發展
目前制約綠色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少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以環境責任險為例,因為投保人多為高污染企業,賠付風險極高,又因為相關業務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歷史數據不足、企業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導致保險機構風,險評估系統不成熟、易失靈,為保險公司帶來巨大經濟風險,完善綠色保險風險管理體系是提升綠色保險規模的前置條件。再保險機制、第三方專業機構服務和保險科技有望幫助保險公司解決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的痛點。第一,保險公司可以加強與再保險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再行業一般研究保險機制分散風險,降低自身事后賠償風險。第二,保險公司可以借助第三方風險評估機構的專業能力,對承保企業的風險敞口有更深入了解加強事前預防和事后監管的實效。第三,保險公司應該全方位加強科技應用,提升開展綠色保險業務的效率。目前保險科技的運用主要集中在險種制定階段,在風險管理、損害鑒定、線上理賠方面還有極大應用空間。例如在具體業務操作和流程上,可以考慮推廣遠程損害鑒定平臺與無紙化線上理賠措施,縮短保險理賠的申請與審批周期,降低人力成本對內部人員展業和承保企業投保發揮更大的激勵作用。
(二)積極完善碳金融服務制度
1.初步形成碳排放權價格機制
隨著中國碳排放市場的發展,碳排放市場的碳配額總量和免費碳配額將不斷收緊,而有償分配額比例會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需要主動減排或是購買其他的碳排放配額才能滿足慢慢升高的碳排放量目標。推動碳市場的加速發展并制定高標準自愿減排配額已是大勢所趨。
碳排放權價格機制初步形成的主要步驟是將現有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逐步完善。第一,將“資源有償使用”理念的樹立在普羅大眾的心中,為推動碳配額有償拍賣和完善CCER抵扣機制做準備。第二,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開啟意味著更多的行業加入,當前配額分配方法并不適用于細分產品較多的行業,制定新的行業標準刻不容緩。第三,在“雙碳”目標下,碳排放配額逐漸收緊,碳價上漲也將成為大勢所趨。
2.加快建立統一的碳排放核算體系
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建立是碳市場高速運轉的基礎。第一,2015年,國家政府明確了10個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國家標準,排放源動態監控、活動數據收集的環節是最不容易運行。應該積極學習國外成熟碳監測系統,實現對碳排放核算的實時性、精準性、自動性。第二,每個行業的細分領域中核算邊界、認證方法、減碳技術等方面的制度還不夠完善,應出臺相應的規定,明確核查過程、核查依據和核查要點。第三,將碳排放納入生產要素,統一規范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核算體系,是對于碳排放企業而言最為重要的。
3.不斷增強全國和地方碳市場的制度協調性
碳價統一是碳市場協調性的首要表現。第一,中國碳市場試點在碳排放配額松緊差異的情況下,不同地方試點碳排放交易價格的波動程度較大。第二,全國碳市場與試點地方市場覆蓋行業相同卻又不相同,且碳排放規模差距較大,不利于全國和地方碳市場形成碳價統一。第三,在“雙碳”目標下,協力統一全國與地方的碳交易市場的制度相關標準、交易的碳價等方面,避免出現市場割裂,推動全國碳市場和諧發展。
六、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在新能源金融服務、綠色金融體系等相關理論指導下,分析了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的發展方向、發展現狀并結合國內外案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ㄒ唬┭芯拷Y論:
一是中國的能源發展問題是燃眉之急。中國碳排放量相當于美國、歐盟的總和,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企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較高,對清潔能源使用意識不足。國家正積極推進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方案,建立“兩型社會”的新能源發展戰略,但是新能源行業發展困難重重,新能源金融服務體系也在初步階段。
二是中國綠色金融體系仍面臨諸多困境。如綠色金融服務屬于新興產業,相關法律規定沒有進行完善,綠色金融服務手段都處于嘗試階段。綠色金融服務功能還不明朗,綠色信貨業務相關標準沒有統一,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信息直通手段的缺失,綠色金融風險防范機制欠缺等問題。
三是中國碳金融服務水平總體上存在差異。碳排放交易配額沒有行業統一,全國市場與地方市場的碳價沒有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金融服務產品的金融化程度總體偏低、使用率不高、融資效率低,碳排放監測體系的排放源動態監控、活動數據收集的環節明顯薄弱,中國對碳排放項目沒有定價權,碳資產變現能力較弱、形式單一等。
(二)對策建議
一是新能源金融服務應抓住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戰略的良好機遇。以煤炭、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轉變為以風能、太陽能、水能、氫能為主的清潔能源,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水平大幅降低,綠色發展成為主要原則,中國正在建設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戰略作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環節,是解決溫室效應、新能源和服務創新問題的重要抓手。因此,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必須結合綠色金融體系和碳金融服務市場,以促進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深化和創新,從而助力中國新能源經濟發展。
二是綠色金融體系戰略下的完善碳金融服務市場的發展制度。新形勢下,碳金融服務發展應通過完善碳交易市場制度、加快碳金融產品創新速度、提升碳融資效率來助力新能源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最終可以早日完成“雙碳”目標。
三是碳金融服務效率提高的關鍵是金融機構創新能力提升。當前,碳排放交易市場使用率不高和綠色金融服務產品適用范圍較小,這都嚴重影響了碳融資效率。因此,政府部門、第三方核準機構、金融投資機構、減排企業和控排企業等主體應充分發揮所長來提升碳金融服務效率,提供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和多種投融資服務模式用來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最終加快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發展。
四是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綠色金融體系戰略必須從完善碳交易市場發展制度、加快金融機構創新速度、提升碳市場融資效率這三個方面來切入,實現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中國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的良好機遇,每個環節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最后,建設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和加快碳金融服務的發展速度是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的大勢所趨。xxxxxx提出的“雙碳”目標,是為了改變中國能源結構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綠色金融體系起到指引作用。這就要求新能源金融服務必須發揮更多力量投入到綠色生態環境建設,帶動綠色金融服務創新和綠色產業投資,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碳價機制,加速與地方碳市場的融合,催生更多綠色金融產品,以市場化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因此,新能源金融服務創新工作要以金融扶貧為落腳點,注重完善綠色體系,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和定制化的金融產品來滿足新能源企業的差異化需求,以幫助新能源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邢俐.低碳經濟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轉變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
[2]張振龍.碳交易對新能源融資租賃業務影響分析[J].能源雜志,2021.
[3]秦琴謝偉瑩.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相關國際協議[J].武漢大學,2006.
[4]央視丨詳細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碳達峰碳中和[OL].央視網,2021.
[5]孫文娟張勝軍孫海萍.試點碳市場發展現狀及對全國碳市場的啟示[J].國際石油經濟,2021.
[6]李夏銳.金融支持陜西新能源產業發展研究[J].耶魯:西部金融,2010.
[7]何繼江.中國新能源產業融資創新[OL].全國人大建議,2021.
[8]路帥.淺析中國碳金融的發展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
[9]宋云鋒賀雯李姝婷.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立法發展及實務操作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
[10]陳偲.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制保障機制淺談[J].廣西金融投資集團辦公室,2018.
[11]袁劍琴.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進展、問題及政策建議[J].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2021.
[12]侯方心.中國碳中和實現路徑研究比較分析[OL].第一屆全國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大會,2021.
[13]施曉春.吉林省綠色金融發展創新機制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5.
[14]余光明.福建省新能源信用社金融服務創新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15]文江.碳金融[J].財會學習,2011.
[16]郭艷麗.面向低碳經濟的金融機構環境責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09.
[17]孫偉.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設計及應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
[18]王溪晞.碳金融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向標[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3.
[19]鄉秋玥.金融支持對制造業競爭優勢轉型的影響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5.
[20]孟美文.碳足跡分析在電力企業節能減排中的應用[D].內蒙古大學,2011.
[21]郝麗娟.碳交易在中國[J].認證技術,2013.
謝辭
時間總是走得太快,不經意間,四年的大學生活已近尾聲。隨著畢業論文的完成,將要劃下完美的句號。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方向的選擇到具體寫作過程,再到論文初稿與定稿都彰顯出老師的心血和汗水。最后,感謝四年來對同學們悉心教導、孜孜不倦的老師和輔導員,有了你們的付出,才有了即將在社會嶄露頭角的同學們。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我們在更高的山峰上相見。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1158,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wingingagolfclub.com/chachong/18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