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同步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過去幾十年間,粗放式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我國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方面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因此,近幾年來國家對該問題高度重視,在“十四五”規劃中國家再一次明確指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重視“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這一目標,繼續拓展綠色金融業務,研發更多新的綠色產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向節能產業、環保產業等綠色產業流動。而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的核心金融機構,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商業銀行能夠優化資金的配置,將資金流向綠色環保的產業。因此,綠色信貸業務已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一個重要的信貸業務,環境因素開始被納入其審核及評估的范圍內。在此背景下,綠色信貸業務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關乎其落實綠色信貸政策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圍繞綠色信貸業務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展開研究。
本文首先梳理和歸納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文獻及研究成果,并對綠色信貸四大基礎理論進行論述,其次,分析了我國綠色信貸業務開展以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問題的原因,分析表明我國綠色信貸業務規模逐年增加,但該業務其比重仍然非常低,而且在監管層面、信息溝通、激勵措施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再次,選取了我國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國有商業銀行2007-2020年的綠色信貸相關數據,并使用STATA15.0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綠色信貸比和我國五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呈正相關,目前綠色信貸業務給我國五大行帶來的盈利增幅較低。最后,分別從政府層面和商業銀行層面提出推進綠色信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五大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盈利能力
一、引言
?。ㄒ唬┭芯勘尘芭c意義
1.研究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和突破,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這些年來快速增長,我國也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是通過企業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付出換取而來的。近幾年來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給我國環境資源消耗問題日益突出,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單純追求數字的增長不符合當下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且人民的生活健康已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若繼續延續目前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未來我們的生活環境也變得更加惡劣,阻礙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同時,國家每年花費巨額的資金來治理污染問題,據統計近幾年國家治理污染的成本占GDP的3%左右,已嚴重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負擔,形勢較為嚴峻,政府正積極尋求轉型。
目前,我國的十九大提出我國要繼續加大對環境友好型新興產業的扶持,并積極引導我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在2020年9月,我國向世界宣布了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力爭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因此綠色發展是推動低碳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這不僅需要依靠政府出臺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政策和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來調節,而且更需要依靠金融的力量來參與建設。金融機構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它可掌控社會大部分資金的配置及流向,控制信貸資金在社會不同行業之間的配置,因此金融機構可以很好地引導資金流入綠色環保行業從而間接改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在90年代末受歐洲國家關于“赤道原則”的啟發,開始意識到金融能夠促進產業機構轉型發展,能夠幫助改善環境質量,因此我國逐步制定和實施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系列“綠色信貸”政策。
2007年發布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是我國第一部正式提及到綠色信貸發展的政策,推動了綠色信貸在我國落地發芽。在此后的十幾年里,我國許多部門機構如銀監局、環保局和人民銀行等都出臺了更多詳細細則使得綠色信貸政策更加具體化、統一化。例如《綠色信貸指引》、《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和《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等,都提出了要鼓勵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投放到綠色環保的產業,強調發展綠色信貸的重要性。目前,國內21家主要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規模已超過14萬億元,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占貸款的比例平均在7.5%,各地方商業銀行正陸續推出適應當地發展的綠色信貸產品。
就目前形勢來看,綠色信貸業務在我國尚不成熟,許多的商業銀行還是傾向于將資金貸放給傳統高污染高收益的行業,這可以給銀行帶來更好的收益。學術上關于綠色信貸業務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目前沒有統一的結論,因而許多商業銀行在開展此項業務上缺乏積極性和動力。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結合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對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其盈利能力的影響展開研究及探討。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對綠色信貸的研究是當下金融領域的前沿性課題之一。首先,我國在綠色信貸業務處于初期實踐階段,在制度和監管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未來仍需完善更多細則上的問題。其次,我國未來環境治理問題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離不開綠色信貸的幫助。再次,綠色信貸業務作為新型的金融產品,它能否為商業銀行創造利潤目前沒有統一的結論。在此背景下,探討綠色信貸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有助于豐富我國在該領域上的研究成果,同時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開展此項業務的積極性和動力。
(2)現實意義
“十四五”規劃再一次明確提出要大力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綠色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國未來五年內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因而,對綠色信貸的課題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我國綠色信貸業務與發達國家比,發展起步較晚,經驗也不夠豐富,本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綠色信貸業務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掌握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機構正確認識綠色信貸帶來的影響效果,最終實現既能承擔社會環境責任,又能提高自身經營能力的目標。最終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政策細則、制定合理有效的獎懲機制等方式來減少綠色信貸發展的阻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ǘ﹪鴥韧庋芯楷F狀
1.國外研究現狀
綠色信貸方面的研究起步于歐洲發達國家,“赤道原則”正是源自于歐洲發達國家,早期20世紀國外學者便開始關注環境治理和金融之間的關系。在此背景下,國外綠色信貸的探究越來越多。
關于綠色信貸內涵方面的研究,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Twidell&Cabot(2003)對綠色信貸內涵的解釋,他認為綠色信貸是綠色環保行業得到金融機構的專項資金。Angus,Nancy(2018)認為綠色信貸是一種現代化新型金融產品,符合當下全球的可持續發展。Anderson(2019)發現通過綠色信貸有利于促成企業向環保節能的方向轉型。Volz(2018)認為綠色信貸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必不可缺的。Dlamini(2016)認為綠色信貸既幫助企業融資,又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幫助。Soundarrajan和Vivek(2016)認為開展綠色信貸業務能對環境治理能發揮最大的功能。Fischer(2017)認為金融機構采取環保措施可以減少社會環境治理成本,并對經濟發展起積極作用。
在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方面,國外學者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Eshet(2017)認為綠色信貸業務能為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的盈利,降低信貸資產的管理風險,同時提高自身在銀行業的競爭能力。E.J.Cilliers、E.Diemont、D.J.Stobbelaar和W.Timmermans(2012)將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相聯系,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引導資金流向環保產業,銀行可以提高其盈利能力。Esma Nizam,Adam N,Dewandaru G,Nagayev R,Malik Abdulrahman Nkoba(2019),實證研究表明銀行對于產業的綠色優化的重視,改善環境的同時又能提高其收入水平。Wara(2018)通過研究發現采用赤道原則的銀行其績效在未來出現明顯的增加。
2.國內研究現狀
自2007年開始,我國綠色信貸政策的正式提出以后,關于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狀況、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研究,以及發展現狀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者的探討。尤其是近五年,涌現出大量相關的文獻研究。
關于綠色信貸含義和發展方面的研究,何德旭、張雪蘭(2007)最早指出綠色信貸是將信貸資金貸放給環境友好型的行業,并減少對高污染行業的資金貸放,該業務有助于促成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張琳、廉永輝(2019)認為商業銀行能夠改變資金的配置,將更多的資金貸放給綠色環保產業,因此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閆懷艷(2021)研究表明了我國現階段商業銀行綠色信貸規模增速快,投資方向較為集中,尤其是綠色交通產業。張碩(2020)強調了當下我國綠色信貸產品過于單一,要促進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
在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方面,龐倩(2021)擴大綠色信貸規模會對銀行經營績效產生一定正向影響,具體表現為:商業銀行通過實施綠色信貸,將信貸支持的重點轉向新興綠色產業,有助于規避貸前調查成本,從而降低銀行的成本水平。馬潔(2018)通過研究認為短期內綠色信貸業務會降低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何凌云(2017)通過構建模型后認為從長期來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能夠降低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同時給銀行帶來更多的利潤和非利息的收入。龔玉霞(2018)通過構建模型得出實施綠色信貸業務會影響銀行的流動性進而給自身創造更多的收入。趙娟霞、盛悅、王明浩(2019)銀行良好的綠色聲譽以及更高綠色信貸業務的比重明顯能夠給銀行自身創造更多的利潤。郭文偉、劉英迪(2019)以2008年至2017年我國13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從成本效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實證結果表明由于大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大于中小商業銀行,因此大型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成本占比較低,其盈利能力上升幅度會較為明顯。張羽(2020)通過構建隨機效應模型得出,從長遠來看綠色信貸余額比的提高能夠幫助銀行自身創造更多的利潤。
3.文獻述評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總結與歸納,可以認識到綠色信貸業務已成為目前的熱點話題。國外學者對綠色金融,尤其是綠色信貸業務的研究較早,相關發展理論較為成熟。國外的學者更多的是定性分析,國外早期文獻更多是關于可持續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研究,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實施綠色信貸對各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后期的國外學者大多是圍繞赤道原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等綜合分析銀行業實施綠色信貸對其經營情況的影響。國內學者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起初大多數國內學者國內學者對綠色信貸實施的宏觀環境及必要性進行研究,從而解決的是綠色信貸業務能否實施、如何實施的問題以及存在的現狀問題。近幾年國內學者采取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各類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盈利能力造成的影響,各學者通過對不同時間段、不同銀行類型得出的結論呈現多樣化,尚未形成達成共識,各學者對綠色信貸影響商業銀行盈利的效果還未達成統一意見。
本文在以往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首先介紹了相關基礎的理論,其次分析了我國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現狀和問題以及問題存在的原因。然后,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來研究其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盈利水平的影響,最后根據前文定性和定量分析,歸納和總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三)研究目的與方法
1.研究目的
本文以國有五大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我國五大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是否能夠產生的影響,在分析我國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現狀及不足之處的基礎上,進行我國五大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對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選取綠色信貸余額比和總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同時運用多元回歸的方法來分析綠色信貸業務規模對銀行的盈利能力影響。最后,結合我國綠色信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模型回歸結果的基礎上,為促進我國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提出相應有效合理的建議。
2.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首先在文獻綜述部分,通過查閱和參考國內外關于綠色信貸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相關文獻,歸納和總結其研究成果,學習前人研究的方式方法,從新的角度了解綠色信貸業務前沿的研究熱點和研究方法,為全文的研究奠定基礎。其次,通過在各商業銀行歷年社會責任報告、年報以及銀保監會官方網站、Wind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等查閱并整理相關綠色信貸數據。
理論分析法。本文引用了國內外綠色信貸的相關基礎理論,其次,是關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內外部因素分析。
統計分析法。利用Excel對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2007-2020年的相關綠色信貸業務指標的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將主要的數據通過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進行描述性分析。
實證分析法。本文就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間的聯系、作用展開實證分析。其中,將總資產收益率作為被解釋變量、綠色信貸比作為解釋變量,并選取4個控制變量對其進行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四)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1.研究思路
首先,整理歸納國內外關于綠色信貸文獻綜述。同時,介紹有關于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相關基礎理論。其次,通過數據的呈現以及折線圖、餅圖描述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監管、信息溝通、銀行積極性等方面存在的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再次,收集2007-2020年我國五大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數據并進行描述性統計,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對綠色信貸對我國五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進行多元回歸,以研究綠色信貸業務對五大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及影響程度。最后,根據前面分析得出的各種結果,為我國促進綠色信貸的發展提出建議和對策。
圖1.1本文研究路線圖
2.主要內容
本文以研究綠色信貸業務與我國五大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關系為主要內容,結合國內外的參考文獻并選取相關綠色信貸指標構建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文章共包括五章內容,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首先介紹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以及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其次總結歸納國內外文獻的研究現狀,同時按順序闡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方法、研究思路、主要內容以及研究創新點與不足。
第二章,闡述了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相關基礎理論。首先介紹了綠色信貸的相關理論,包括四個內容:綠色信貸的內涵(赤道原則)、可持續發展理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和環境風險管理理論。其次介紹了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主要的決定因素理論。
第三章,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發展現狀和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其中包括這些年綠色信貸規模的變化、五大國有銀行和五家主要股份制銀行綠色信貸規模的對比、綠色信貸資金主要流向、相關政策文件以及各銀行的綠色產品類型。同時,分析監管、信息溝通、銀行積極性三方面的問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第四章,綠色信貸對五大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實證分析。本文選取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選取總資產收益率ROA為被解釋變量,綠色信貸比率作為解釋變量,構建模型固定效益模型對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第五章,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歸納總結全文的研究內容及實證結果,分別從政府層面、銀行層面兩個方向提出促進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開展的對策建議。
?。ㄎ澹﹦撔曼c與不足
1.創新點
綠色信貸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受到廣泛研究討論,但是該新型的金融業務到了2007年才在我國開始實施,我國在這一方面的起步比較晚,相關實踐經驗匱乏,可用的相關指標數據不齊全,目前仍沒有成熟完整的綠色信貸的研究架構,因此關于綠色信貸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研究很少,針對二者關系尚未得出統一結論。另外,本文選取了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在實證分析的過程中,又加入了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和成本收入比四個控制變量使得模型結果更具現實意義,結論更有說服力。
2.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國內銀行業綠色金融起步較晚,無法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樣本的時間跨度不夠長,同時目前在社會年度報告公布綠色信貸數據的商業銀行數量很少,大部分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方面存在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信息量有限,披露的內容不夠詳細,本文只選取了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清晰的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使得研究結果可能在說服力上稍有欠缺。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涉及到的行業產業多,影響其盈利能力的因素眾多,變量的選擇上可能考慮欠缺,是否是最完美的研究變量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相關理論
?。ㄒ唬┚G色信貸的含義
綠色信貸(Green Credit)于二十世紀末在《京都議定書》首次提出,該文件中強調了金融機構能夠在環境治理、環境改善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從此,國際上各大金融機構開始了對綠色信貸業務的深度研究。我國最早涉及到綠色信貸是二十世紀初期,當時我國推出了“節能減排授信”,也就是“綠色信貸”在我國的雛形。到了2012年,我國有關于“綠色信貸”概念正式在《綠色信貸指引》中提出。
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業務中的種類之一,指的是商業銀行響應國家經濟環境政策,減少對污染型行業的貸款額度,將更多的資金轉向環保型、節約型企業,對有利于生態環保和開發利用新能源的企業在利率方面給予一定優惠的一種信貸政策。從本質上看是政府運用金融的力量改善環境的一種重要手段。與傳統信貸相比,綠色信貸的最大特點是將綠色環保這一因素納入了評估考核的體系中。一方面,對于環境保護類產業,商業銀行通過降低其貸款利率以降低其成本;另一方面,對于“兩高一?!鳖惍a業,通過提升貸款利率、限貸等舉措,或直接拒絕貸款,間接達到控制環境污染的目的。
在綠色信貸內涵中,最重要的就是“赤道原則”,可以說是綠色金融中最基礎的原則,在2002年10月倫敦召開的各大商業銀行會議上首次提出這一準則。該原則首次明確項目融資中環境與社會風險的金融行業基準,具體表現為赤道原則對借款對象所涉及到的環境和社會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將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的借款人分為A類、B類、C類。根據赤道原則的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對企業發放貸款之前,應綜合分析實施該項目今后可能對環境是否造成負面影響。截止到2020年12月全球共有94家接受了“赤道原則”。
?。ǘ┚G色信貸的相關理論
1.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自十八世紀末,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首次提及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他認為企業在生產經營追求利潤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自然環境保護的問題,需要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其中包括消費者、環境、社會、道德和法律五大因素。企業的任何生產方式都應將環境保護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其目的在于要求企業在謀求利潤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不能破壞環境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要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協調共同發展,從而實現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受到大部分企業的重視,綠色生產、綠色經營已漸漸成為各大企業的共識。
在我國,商業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而且又是國家金融經濟政策的執行機構,更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商業銀行作為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信用企業,有效的分配資金的流動方向將會促進經濟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商業銀行可以充分發揮其具有的特殊的職能來引導資金的投向。例如,可以將更多貸款資金分配向新能源等環保行業,對環保型企業給予利率上的優惠政策,同時提高環境污染性企業的貸款利率,全面發展綠色信貸業務,充分發揮其社會責任的能力,最終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早在09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這一文件明確規定了銀行作為特殊的盈利機構,也應重視員工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積極把控信貸資金的流向,努力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重點提出要大力扶持環境友好型的行業。
銀行社會形象的好與壞離不開銀行自身踐行社會責任的程度,一個重視環境保護的銀行能夠獲得更多客戶的信任,吸收更多的存款和業務,這也逐漸提高了其對公眾決策的影響力。所以,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的戰略核心,也是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做好為環境保護而產生的綠色信貸工作,為各企業做好示范,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2.可持續發展理論
該理論于上世紀80年代末在聯合國一次大會上被首次提出,是指不僅滿足當前發展需求也可以滿足未來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等領域,其定義為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又不危害后代人的長遠利益包含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的協調發展。從本質上來說,主要是指環境資源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的同時,又不會影響后代人的需求的一項發展理論??沙掷m發展理論被劃分為三大派別:極限增長流派、綠色經濟流派、三大支柱流派。其中,綠色經濟這一思想則重點表達從長期角度而言,保護環境能夠獲得額外的盈利,從而促使經濟得到發展。
在90年代末,中科院發布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式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將保護環境納入發展戰略,不能盲目地追求經濟高增長而忽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傷害。當前我國提出“2030實現碳達峰,2060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就是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具體實踐。
當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政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有效舉措,注重生態環境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協調配合,將貸款資金向綠色環保的行業產業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我國的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環境風險管理理論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其環境風險是接受貸款的企業因違法經營行為破壞環境,受到政府處罰停產,這便切斷了企業的資金來源,引發企業因資金鏈斷裂最終導致商業銀行形成壞賬,沒有能力償還貸款。銀行會因此而遭受業績上的損失,同時社會輿論的矛頭就會指向商業銀行,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聲譽,失去客戶或者合作伙伴,對銀行的無形資產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另一方面,若企業造成的污染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商業銀行作為授信人,可能面臨訴訟和賠償風險。
綠色信貸業務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管理風險、防范風險的能力水平。高污染的企業通常會因為環境質量問題而造成利潤下降的可能,同時抵押物資產狀況受損,這給商業銀行增加了更多的風險。商業銀行將資金配置給環境友好型的產業,減少“兩高一?!逼髽I的信貸額度,也有利于保持穩定的利潤空間,降低因環境因素帶來的風險問題,從而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過程中不用過度擔心融資企業因環境治理問題而給銀行帶來過多的損失。同時降低了因聲譽受損而沖擊盈利能力的概率??偟膩碚f,綠色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一個環境風險的防范措施。
(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決定因素理論分析
1.內部因素分析
(1)資本充足率
商業銀行使用資本充足率來衡量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的狀況,為資本總額與風險加權資產的比值。資本充足率高的銀行,代表著它擁有足夠的資金能夠應對來自金融上的風險,進一步增強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從而使銀行能夠獲開展更多的業務,有利于銀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資本充足的銀行可以在經濟衰退時保持一定的安全性和持續盈利性。此外,資本充足的銀行不需要過多的對外融資,可以降低一定的利息成本。但資本充足率過高也會意味著資本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對績效起到負作用。
(2)不良貸款率
不良貸款率用于衡量銀行貸款的質量情況,為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通常按照風險大小將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合稱為不良貸款。企業或者個人的收入能力減弱,出現逾期甚至于進入不良狀態,就可能會造成銀行無法收回利息甚至是本金的現象。當一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越高,就會對其盈利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是銀行的員工會因此而失去工資,還必須追究其責任。不過,我國近幾年的不良貸款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減輕了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
(3)撥備覆蓋率
銀行為防止因不良貸款無法收回本息造成損失而預先計提的減值準備,撥備覆蓋率是衡量商業銀行是否有準備充足的資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良貸款。當銀行預測出未來會出現不良貸款時,計提的撥備會隨著提升以應對和盡量彌補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也就使得計提的這部分資金無法貸放出去獲得利息,因此會給銀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4)成本收入比
成本收入比也是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是指營業費用加折舊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衡量了銀行每單位凈收入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營業費用和折舊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人員工資費用、資產攤銷和日常業務開銷費用。該比值越低,銀行獲得收入的能力就越強。通常來說,商業銀行的成收入比不應高于45%,但該比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銀行在基礎設施方面、業務費用、風險管控方面仍需保持合理的成本投入。
2.外部因素分析
(1)國內生產總值
商業銀行作為整個國家資金融通的運輸中介,其經營狀況與一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當一國國內生產總值穩步提升,大環境經濟形勢向好的情況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銀行的儲蓄也會有所增加,擴大商業銀行的借貸資金,有利于銀行開展更多創造利潤的業務。同時,企業在經濟向好的情況下,更愿意擴大自身的生產經營規模,更愿意融入更多的資金來投入生產,此時會有更多的企業選擇銀行進行貸款,銀行也因此而獲得更多的收益。而當一國國內生產總值處于下滑,大環境經濟形勢疲軟的情況下,銀行出于對防范風險的考慮,銀行會減少其業務,減少放貸的金額。另一方面,某些企業在經濟疲軟情況下可能面臨著無法經營甚至破產的局面,導致其無法償還之前的貸款,銀行很難收回之前的款項,降低了銀行的收益。
(2)國家政策的變動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商業銀行作為社會經濟運行中的核心機構,任何經濟政策的變動都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決策進而影響其利潤的變動。例如,當一個國家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時,商業銀行可供貸款的資金就會減少,從而短期內商業銀行的利潤也會有所降低?;蛘呤欠龀志G色產業的環保融資優惠政策,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調動銀行開展綠色金融創新業務的積極性,同時優惠的低利率也吸引了更多環保企業來貸款,因此該新政策的實施又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利潤上的變化。
(3)企業的需求
當某些企業需要進一步擴大自身生產或是遇到資金周轉問題時,企業最先考慮的會是向商業銀行尋求貸款業務。因此企業的融資需求程度會影響商業銀行貸款業務規模的多與少,進而影響其利潤水平。例如新興的行業中會有很多初創型的小企業,像國家扶持的新興節能環保產業,而這類企業在起步階段需要大量資金的研發投入,且未來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這一產業,因此該類型的企業資金融資需求旺盛,進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貸款業務,直接給商業銀行創造更多的利潤。
三、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ㄒ唬┪覈虡I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
1.綠色信貸規模逐漸擴大
我國是為數不多的披露綠色信貸余額的國家之一。根據我國政府的要求,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在企業社會責任年報中披露自身關于綠色信貸的實施成果。中國銀保監會每年會匯總各家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相關數據和信息,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自2013年到2021年9月我國每年的綠色信貸規模的趨勢變化如圖3.1和圖3.2所示,自2013年起我國綠色信貸規模穩步增長,2013年綠信貸的總余額為5.09萬億,僅僅占總信貸余額的5.3%。自2013年后,我國綠色信貸余額穩步增長,自2018年后增速明顯提升,截止至2021年9月,國內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14.08萬億元,較2021年初增長21%以上。從圖3.1可以看出,雖然綠色信貸余額的占比逐年增長,但截止到2021年12月,21家主要銀行的還達不到10%,同歐洲發達國家相比該比重仍較低,總的來說,我國的綠色信貸發展規模正逐漸地從摸索階段過渡到成熟階段,目前該業務占總信貸的比例較低,未來發展的上升空間依舊很大。
在圖3.3從綠色信貸在各銀行的分布來看,具有代表性的國有五大商業銀行發展情況較好。截至2020年年底,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占貸款的比例平均在7.5%,目前,工商銀行在投放規模位居第一,工商銀行在短短一年之內就提高了2000億元的綠色信貸投放量,目前已突破1.8萬億,其次是農業銀行。截止至2020年,已經有超過三家銀行(工、農、建)的綠色信貸規模已經突破了1萬億,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而交通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不及4000億元,明顯低于其他四大行。從時間長度來看,五大商業銀行近幾年正積極落實國家發展綠色金融的政策,各自的綠色信貸業務規模都呈現逐年穩步增長的趨勢。
在圖3.4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看到這幾家主要的股份制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明顯遠低于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其中,只有我國第一家接受赤道原則的銀行——興業銀行,其綠色信貸規模接近于國有五大行,同時也遠高于其他股份制銀行。中信、浦發、平安和招商這四家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雖然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這近8年的綠色信貸余額均值不足2000億元??梢?,除了興業銀行之外,股份制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規模仍很低,需要引起重視。
從圖3.5綠色信貸資金投放情況來看,資金流入的行業還比較有限,主要存在于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以及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尤其是綠色交通產業。截至2020年末,綠色資金主要應用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次是電力、熱力、燃氣行業。表明綠色信貸的行業投放正逐漸多元化。根據《2020年綠色信貸產業指導目錄》可知,目前綠色資金支持的項目種類豐富,涉及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六大方面。然而各個項目的發展并不均衡。
2.綠色信貸的相關規章制度
表3.1中列出的國家級的政策文件已構成我國綠色信貸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從90年代末開始,我國出臺了多項關于環境治理與綠色信貸發展等主題的政策要求,主要是在業務開展、項目審核、評價指標等方面強調各商業銀行應具體化和統一化,對商業銀行來說意味著其綠色信貸業務開展目前有了重要的依據,能夠依靠這些基本政策開始制定實施細則。2007年出臺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代表著我國綠色信貸資本市場的正式構建。2012年三大政策文件的出臺,則代表著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工作的正式展開。2016出臺的指導意見則是肯定綠色信貸在我國金融行業的主導地位。
在近幾年中,隨著“十三五”、“十四五”計劃的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逐步深入,并受到環保部門、金融界的高度重視,各部門在綠色信貸政策的引導下順利展開工作,圍繞該框架各家商業銀行積極響應,開始構建自身落實綠色信貸政策的總體框架體系,并制定了相關實施細則。例如,工商銀行的《關于加強涉霾相關行業綠色信貸工作的通知》、中國銀行的《關于加強涉霾相關行業綠色信貸工作的通知》等。
3.綠色信貸產品種類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為滿足不同客戶的綠色融資需求,逐漸開發出多種綠色融資產品。從表3.2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幾家主要商業銀行已經推出了多種類型的綠色貸款創新產品,當下綠色信貸業務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的產品:一是清潔能源類,例如農業銀行的合同能源融資、郵儲銀行的光伏貸;二是節能環保類,例如建設銀行的節能貸款、節能環保租賃;三是排放權融資,例如工商銀行的排污權質押貸款。目前,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推出的項目產品類型比較多,涉及的業務類型較廣,既有針對個人的業務又有針對企業的業務,但主要還是以企業的需求為主而研發的產品,面對個人需求的產品仍很少,目前個人需求主要以綠色消費貸為主。而興業銀行是綠色信貸產品的最早開發者,目前也率先推出了多種類型的綠色產品,興業銀行是目前股份制銀行中推出綠色信貸產品種類最多的銀行。說明目前我國五大行正積極響應政策推出各類新式綠色業務,不斷滿足人民的業務需求。
圖3.2五大行綠色信貸產品
(二)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發展存在的問題
1.監管層面的漏洞
目前在綠色信貸方面的監督監管工作不夠完善,監管部門不夠重視綠色信貸的實施,監管部門在監督檢查過程中缺乏強制性和約束力,更多的只能依靠商業銀行和企業的自覺性和自愿性,因而目前商業銀行不會完全按照國家的引導實施綠色信貸業務,企業也依舊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例如,部分地方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污染環境的企業隨意貸放資金的行為,相關監管部門沒有及時給予合理的罰款懲罰措施。另外,一些地方商業銀行為了能夠完成年度貸款任務,為了擁有更好的經營績效,不愿放棄原先能帶來高回報的傳統企業,而即使該企業受到地方環保執法部門的處罰,給該高污染企業貸款的商業銀行卻不會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另一方面,目前只有國有五大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在綠色信貸業務信息披露方面比較公開和充分,相關的數據信息都可在每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體現出來,而大部分商業銀行缺乏監管部門的監督,因此只對外公開綠色信貸的余額,像綠色信貸利率、對融資企業的環境污染的評判標準、綠色信貸的產品種類等都毫無提及。除此之外,各監管部門職能的不同產生了多種評估標準,在評估項目環境風險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一些地方商業銀行私自降低貸款標準,然而評估意見不統一和監督不到位,貸后管理無法及時跟進而使得綠色信貸的質量越來越低。
2.跨部門信息溝通效率低
環保部門、商業銀行和銀保監會分別屬于不同的部門,各職能不同的部門在分享和傳遞相關數據信息時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人力,降低了商業銀行審核企業環保信息的效率,也造成了數據具有滯后性。例如,目前商業銀行在操辦綠色信貸業務的授信工作時,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依靠環保部門提供的企業環保質量報告,但有時環境質量短期的變化會使得報告缺乏準確性和有效性,環保部門就會再次派遣工作小組對企業進行二次環保審核,然后再將審核結果整理歸納后再反饋給商業銀行,這極大降低了綠色信貸業務辦理的效率。同時,監管部門也無法及時獲取最新的項目信息,無法及時跟進并監督商業銀行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單單依靠環保部門提供的企業環保報告并不能全面、客觀的體現出企業的環保質量,有時商業銀行也會與多家第三方環境評估機構合作來獲取企業的環境風險數據,但這在信息交流時同樣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所分享的數據同樣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3.商業銀行缺乏積極性
首先,環保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或是初創型企業像做新能源產品的企業等,缺乏有效抵質押擔保,無法準確地測量風險,這使得商業銀行的業務操作存在很大的未知性,為了避免未來出現不良貸款,防止未來出現本金收不回來的情況,因此很多銀行不愿意發展綠色信貸業務。其次,商業銀行的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一直以來,“兩高一?!钡钠髽I是商業銀行最大的客戶,多年來已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且這些企業依然是資金最大的需求者,大多數發展歷史已久盈利能力穩定,銀行更愿意把錢借給該類企業以謀求風險最低利潤最大化。再次,銀行管理者的綠色環保責任意識很容易被經營績效的考核壓力所減弱,且若短期內減少對該類企業資金的投放量,銀行的盈利能力將受到威脅,信貸部門的獎金也會因此而降低,因此信貸部門對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綠色信貸業務作為新型的金融業務,很多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并沒有充足的經驗,因而商業銀行需要花費時間和人力去研究,這就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成本上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了銀行的積極性。
(三)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相關問題的原因
1.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盡管目前我國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在不斷制定和完善綠色信貸的相關制度,但大部分是對綠色信貸未來發展方向的引導,在很多制度細節上并沒有落實到法律這一層面,國家立法仍處于空白階段,只能暫時運用指導意見等進行監管,缺乏強制性和約束力。因而監管層面的漏洞背后就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這就使得相關監管部門在審查、檢查的過程中沒有詳細的法律依據可以提供給他們作為參考,最后沒有及時給予處罰或在做出的處罰行為中難免會存在嚴重的分歧與矛盾。
同時,在法律的環境保護相關細則上,沒有明確商業銀行的義務與責任,對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而違規操作的商業銀行沒有明確的法律處罰,且高污染企業同銀行間不具備連帶責任,同時監管部門無法對其給予合理的法律懲罰,這留給了商業銀行鉆法律空子的機會,相關監管部門只能是束手無策。監管部門更多的只能依靠綠色信貸指導意見,而這種缺乏約束力的文件無法規范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操作流程,監管部門也無統一的評估項目環境風險的方法,大部分情況只能依靠銀行自身的主動性和自愿性。
另一方面,目前沒有詳細的法律細則強制要求商業銀行要充分披露綠色信貸業務的相關信息數據,因而在商業銀行披露的綠色信貸信息方面,金融監管部門也沒有過多的強制要求和意見。因此,說到底監管層面存在的漏洞其實就是綠色信貸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
2.信息共享機制不夠完善
環保部門在與金融機構進行信息交流時數據時常存在滯后性,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沒有一個完善的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準確性受到影響。沒有一個合理的數據庫或平臺可以讓不同部門可以及時地更新和分享有關項目的信息,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審核企業環保信息時,沒有實時的數據可供參考審核,只能等待環保部門和第三方環境評估機構傳遞回來的信息數據后才能做出信貸條件的合理評估,極大降低了綠色信貸業務辦理的效率,阻礙了綠色信貸在我國的發展。另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在對項目進行監管監督時,常常需要在環保部門和銀行間來回工作審核項目信息因而降低了工作效率,這也是信息共享平臺的缺乏造成的結果之一。因此,跨部門信息交流效率低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目前缺乏一個可供政府、環保部門、商業銀行和第三方環境評估機構共同分享信息的平臺。
3.缺乏綠色信貸激勵措施
商業銀行之所以在對待綠色信貸問題上表現不夠積極是因為大部分商業銀行擔心新型的綠色信貸業務會給銀行自身帶來更多的風險,降低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這也反映出了當下綠色信貸業務業務缺乏來自政府和國家的激勵。我國綠色信貸剛起步不久,綠色信貸業務的準入門檻比其他業務要高、風險要更大,商業銀行在面對新的業務開展時盈利能力可能將受到威脅,而在起步的階段缺乏來自政府的獎勵激勵措施,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時缺乏信心和積極性。僅僅讓商業銀行響應國家號召去實施綠色信貸業務,而銀行只是象征性地喊口號,更多的是依靠商業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在支撐,不但發揮不出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反而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商業銀行缺乏動力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目前缺乏合理完善的激勵措施和獎勵政策。
四、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盈利的的實證分析
?。ㄒ唬┳兞康倪x取與分析
1.樣本的數據來源與選取
本文選擇2007-2020年為研究時間段,將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的相關綠色信貸數據作為樣本。之所以選擇2007年開始2020年結束,是因為2007年后我國才開始正式建設綠色資本市場,且2021年各大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還未發布。而選取這五家銀行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代表,是因為他們最早開展綠色信貸的相關業務,且相關數據在每一年各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均有體現,同時這5家商業銀行業務規模大、市場份額高,且在全國范圍各地區內都有金融業務,適合作為我國金融機構的代表。故選取這五家銀行作為研究對象,保障綠色信貸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靠性。相關的財務數據來源于銀行的年報數據、國泰安數據庫、wind數據庫、銀監會、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等官方網站。前期的數據整理主要通過Excel表格來完成,后期主要運用Stata15.0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模型的多元回歸。
2.變量的選取及說明
(1)被解釋變量
總資產收益率ROA,是商業銀行的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不同于其他行業銀行的利潤來源是存貸利息差,通常來說運用總資產收益率ROA來衡量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傎Y產收益率ROA越高,代表的盈利能力越強。因此本文將ROA作為被解釋變量來展開研究。
(2)解釋變量
綠色信貸比率GLR,是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紤]到商業銀行各自業務規模的不同,直接使用綠色信貸余額缺乏可比性,會對實證結果造成不準確,因此本文使用綠色信貸比率GLR作為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
本文通過對參考文獻的研究,選取以下指標作為本次實證研究的控制變量,主要包
括:不良貸款率NPL、資本充足率CAR、撥備覆蓋率PCR、成本收入比CIR。
不良貸款率NPL,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與總貸款的比值。這一指標通常用于衡量一個銀行在貸款質量的高低。一個銀行的不良貸款越多會造成發放的資金難以收回,即損失本金又損失利息,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故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資本充足率CAR,是商業銀行資產與加權風險資產的比值。這一指標用于衡量一個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償債能力。一個銀行的資本的充足多與少,也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故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撥備覆蓋率PCR,是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占不良貸款的比重。是銀行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本息收不回來的情況而準備的資金。一個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越高可以提高其應對風險的能力但也對業務的拓展產生一定的抑制,會對盈利能力造成影響,故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成本收入比CIR,是商業銀行營業成本與營業收入之間的比例。是商業銀行營業費用與營業收入比值。一家銀行其內部發生的成本和收入與盈利能力的強弱息息相關,成本低收入高則有利于盈利能力的提高,故將其作為控制變量。
表4.1各變量名稱
?。ǘ嵶C模型的構建
根據前文相關變量的選取以及分析,構建以下模型:
??????it=????+??1GLR????+??2NPL????+??3CAR????+??4PCR????+??5CIR????+????
上式模型中,??代表著不同截面也就是不同的銀行,??代表著不同的年份,即????代表著第??個銀行第??年的數據。????是模型的常數項。????是待回歸系數,即對應變量的參數。????代表著隨機誤差項。
?。ㄈ┳兞康拿枋鲂越y計
實證過程中,通過使用excel先對2007-2020年相關數據進行歸納和整理,再使用軟件Stata15.0對上文所選的所有變量數據進行一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3所示??梢钥吹皆谖宕髧猩虡I銀行中,總資產收益率ROA均值為1.11,標準差為0.184,這表明五大商業銀行間的收益率無較大的差異。相比較下綠色信貸比率GLR的平均值不到5%僅為4.7%,處于較低水平,說明五大行綠色信貸業務的占比并不高,且標準差為2.46%,說明五大行在綠色信貸業務方面發展不平衡,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良貸款率NPL均值為1.883%,未超過銀監會5%的標準。資本充足率CAR均值為13.63%,高于《巴塞爾協議Ⅲ》規定的10.5%,體現了五大行的償債能力較強。撥備覆蓋率PCR的標準差較高,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較大,這說明各大行彼此之間在抵御風險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最后的成本收入比CIR,均值為31.093。
?。ㄋ模┠P偷臋z驗
1.相關性分析
由相關系數表可以看到,綠色信貸比率GLR和總資產收益率ROA的相關系數為0.284.并且在5%的水平下呈顯著,說明ROA和GLR存在相同的變化趨勢以及顯著正相關。在控制變量方面,資本充足率CAR、撥備覆蓋率PCR與ROA的相關系數為0.046和0.404,均呈現正相關。而不良貸款率NPL和成本收入比CIR的相關系數為-0.279和-0.223,均呈負相關。
為進一步保證實證結果的準確性,需要對樣本數據進行多重線性檢驗,使用STATA中的方差膨脹因子來檢測變量數據的共線性程度。
? ? ? 2.多重共線性分析
由多重共線性分析表可看到,所有變量的VIF值均遠小于10,且VIF平均值為2.51,不符合多重共線性的情況,因此可認為該樣本數據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情況,樣本數據是可行的,可以繼續進行后續的實證分析。
3.F檢驗
本文的樣本數據很明顯是面板數據,在上文的模型構建以后,我們需要通過進一步檢驗來決定使用哪種回歸模型。首先是判斷是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混合效應模型,因此先使用STATA軟件對其進行F檢驗。F檢驗的理論上的原假設是統計量服從F(N-1,NT-N-K),最后STATA15.0結果顯示了u_i=0的條件下的F統計值及相伴概率,結果為F test that all u_i=0:F(4,47)=17.21 Prob>F=0.0000,表明拒絕原假設,因此相比于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更適合。
4.豪斯曼(Huasman)檢驗
(五)回歸結果
表4.6可以看到R2為0.8546,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為85.46%,擬合結果較好。綠色信貸比GLR的估計系數為0.012呈正相關,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資本充足率CAR、撥備覆蓋率PCR均呈現正相關分別為0.0271和0.0009,且分別在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CIR和NPL雖然呈現正相關,但是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
?。嵶C結果分析
綠色信貸比GLR的估計系數為0.012呈正相關,代表著綠色信貸比率GLR每增加一個單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ROA會增加0.0111個單位,且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因此也證實了綠色信貸比率能給五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帶來正向的影響,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有利于五大行提高盈利能力。但該估計系數僅為0.0111,也說明了綠色信貸業務給五大行帶來的盈利增加相對較少。影響力不夠大,也符合前文講述的目前我國綠色信貸業務起步晚仍受困于諸多限制因素,進一步反映了我國綠色信貸業務仍處于初期探索期,相關政策和理論還不夠成熟,而且綠色信貸業務的收入回報周期長,因而目前的綠色信貸業務給五大行帶來的盈利收入并不高,但實證結果給出的是正向的相關性,也更加證實了商業銀行應該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信貸業務具備較好的潛力,未來積極發展該業務能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大的利潤。
此外,從該模型中還可以看出四個控制變量對ROA的影響效果是不同的,資本充足率CAR、撥備覆蓋率PCR均呈現正相關分別為0.0271和0.0009,且分別在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也說明了五大行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控制的比較好,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強為商業銀行維持利潤作鋪墊。撥備覆蓋率方面,說明它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防范信貸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降低信貸違約而造成的利潤損失,從而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CIR和NPL雖然呈現正相關,但是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說明在選取的時間段上,這兩個因素并未給五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太大的影響。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ㄒ唬┭芯拷Y論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發展背景下,綠色信貸業務是當前我國一個重要的創新型金融業務,對實現“2030碳中和,2060碳達峰”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了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探討研究了綠色信貸業務給我國五大行盈利能力產生的影響及影響的程度。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通過對我國綠色信貸現狀的研究分析發現,我國目前綠色信貸業務仍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目前我國綠色信貸規模逐年穩步增長,但該業務其比重仍然非常低,目前的比重仍低于10%,留給未來發展的空間仍舊很大。資金流入的行業還比較有限,主要存在于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以及戰略新興產業領域,且資金投放的額度在這些行業并不均衡。另外,五大行的綠色信貸業務規模差異也非常大,工商銀行在投放規模位居第一,目前已突破1.8萬億,而最低的交通銀行的投放規模還不足一萬億。同時,國有五大行在綠色信貸業務規模方面遠高于五家主要的股份制銀行,說明股份制銀行在綠色信貸業務上表現不夠積極。在產品方面,五大行目前已推出了多種適用于不同需求的綠色信貸產品,但大部分綠色信貸產品是服務于企業,滿足個人需求的產品相對較少。
其二,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了我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能夠給五大行的盈利能力帶來正向的影響效果且實證結果顯著,這也充分說明了當下我國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做法是正確的,既符合國情發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五大行盈利水平的提高,同時該實證結果也可為五大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提供動力。但是,GLR綠色信貸比率的估計系數不夠高,也說明了綠色信貸業務為五大行的盈利水平帶來的正向貢獻程度還不夠大僅為0.0111,每增加一單位GLR只能給ROA帶來0.0111個單位的增加。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文理論分析部分當下我國在這方面業務存在的問題,該系數小的原因就是受前文敘述的各項問題所制約,盡管從數據上看我國的綠色信貸規模在不斷擴大,但綠色信貸業務在貸款業務中的比重依舊很低。在綠色信貸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在很多制度細節上并沒有落實到法律這一層面,且還未有統一的實施或參考標準。另外,沒有一個完善的信息交流分享平臺,降低了綠色信貸業務在社會上的宣傳力度,再有一個是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并不高,在綠色信貸這個新型的金融產品中沒有來自政府合理的激勵措施,這些都成了阻礙綠色信貸業務的推進,因此造成實證結果中GLR的估計系數并不高。但好在結果體現了綠色信貸比率與總資產收益率呈顯著正相關性,能夠幫助商業銀行改變對綠色信貸業務的偏見,且五大行應將其作為長期戰略。
(二)相關對策建議
為了能夠更好地營造良好的綠色信貸市場氛圍,需要本文將分別從政府、商業銀行雙角度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給出的建議能夠促進綠色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促使其成為商業銀行盈利的增長點。
1.政府層面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督
要想能夠有效的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最重要的是要有來自法律的保障以及政府的監督。目前我國出臺的政策大多屬于原則性的指導性意見,缺乏法律效力。法律層面上,政府要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提出統一且具有法律效應的要求,且應該相應地出臺一些指導政策。例如,法律應規定各大商業銀行應按時披露各綠色信貸指標、增加有關于商業銀行在放貸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問題的相關法律條文、同時要明確義務的承擔者和權利的擁有者、面對發生的環境風險造成重大社會不良影響時需明確和落實環境責任發生的主體工作部門等。
監管層面也要將重心放到中小城市,尤其是一些地方商業銀行,一味地追求高回報不顧環境污染將資金貸放給高污染的企業。面對這一問題,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若貸款企業的將資金過多地用于高污染的項目產業,商業銀行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監督機構(環保部門、銀保監會等)應加強監管力度,定時監控資金流入動向和具體用途,保障綠色信貸的資金能夠真正地投入到環保項目,確保綠色信貸資金能發揮最大的環境和經濟效用。對于忽視環境污染問題或偽造綠色項目欺騙銀行貸款的企業,監管部門要進行嚴厲處罰,要及時暫停該企業綠信貸資金的融資并且追究相應法律責任。另外,構建群眾投訴渠道,對于高污染的企業或是扶持高污染企業的銀行可以通過渠道向監管部門及時反映。全面推行法律建立綠色金融制度體系,讓我國的綠色金融有法可依。
(2)建立統一綠色信貸準則及規章制度
綠色信貸在我國是屬于新型的金融領域,目前在實際的操作中沒有具體統一的操作指引和準則。因此政府推出統一的綠色信貸準則是提高綠色信貸在我國的應用的有效途徑。這有利于商業銀行在審核企業的信用條件時更為簡便和標準,各大行有了相同且統一的依據,大大提高授信過程的效率。尤其是在審核企業環保條件方面,過去由于沒有相同的審核標準,各家銀行審核的依據不同而未能有效的開展業務,政府應協調環保部門和銀監會共同商討出一個合理的統一的評價企業環保情況的標準細則。在這一過程中,環保部門應做到定期按時對各企業的環保信息、污染的程度進行合理的評估,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讓銀行在審核過程中能拿到最新最準確的企業環保信息,進一步提高評級過程的效率。
(3)構建信息共享機制
在辦理綠色信貸業務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商業銀行和貸款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而造成業務辦理的效率非常低。因此,政府有必要督促和監督企業定期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按實際情況如實公布企業的環保質量情況和經營情況,尤其是資金的具體用途。這樣在辦理綠色信貸業務時有利于商業銀行省去一些復雜繁瑣的信息搜索步驟,降低銀行評估企業信用風險等情況的難度,進而為銀行減少一部分的貸前審核成本。
另外,由于目前沒有有效的信息共享內部平臺,無法更新最新的信息數據,銀行無法及時搜索到企業最新的環保信息,滯后的數據給銀行的審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政府可以牽頭搭建一個信息網站,構建一個方便企業和商業銀行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
其次,各單位部門掌握的信息無法及時更新和分享給其他單位,許多的數據信息來源于環保部門,因而相關企業的具體信息因層層傳遞,容易導致數據不真實,無法客觀反映企業真實情況也嚴重阻礙的綠色信貸的開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跨部門跨單位的信息數據庫,方便各級環保部門、監督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的信息溝通。地方政府要牽頭搭建信息溝通共享機制,一改當下銀企兩者所掌握信息不對稱的矛盾。這樣環保部門對企業環境的調查信息可以及時傳遞給銀行,而銀行可以更方便地開展貸中管理審核同時可以將信息及時反饋給金融監督部門,實現三方面信息地有效共享。
(4)推出綠色信貸激勵措施
如前文提及到的,銀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還是更愿意把資金投放給“兩高一?!钡钠髽I。相比較之下,綠色信貸業務作為新型的金融領域,銀行又需要花費資金來投入研究和招聘該領域的人才,所以積極性并不高。因此,在當前我國綠色信貸業務剛起步的階段,政府就有必要構建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例如,政府可以對貸款給綠色企業和環保項目的銀行提供貸款補貼,對于來自綠色信貸業務的利息收入,稅務局可以提供稅率上的優惠。政府可以將綠色信貸業務量納入考核指標,對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銀行給予榮譽表彰,對該行信貸部門的工作人員給予獎金獎勵,提高商業銀行的聲譽和影響力又提高了信貸部門開展綠色信貸工作的動力。同時,政府可以作為擔保人為申請貸款的環保企業擔保,提高中小型企業的信用值,在幫助環保型企業獲得資金支持的同時,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使得商業銀行與政府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共同推進綠色信貸政策實施。
2.商業銀行層面
(1)加強內部綠色信貸的治理
本次的實證結果進一步表明了銀行應擴大綠色信貸的業務,因此銀行有必要提高自身內部關于該業務方面的管理和治理。首先是意識上的,銀行的管理層需要改變對綠色信貸業務不盈利的的偏見和看法,自身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觀,把“綠色銀行”的理念注入到銀行的文化體系中,然后逐步培養內部員工營銷綠色信貸業務的意識,讓綠色價值觀深入人心,始終明確綠色環保觀念內化為標準,要在產品設計、業務流程管理中充分體現。
其次,在商業銀行內部建立專門負責綠色信貸的部門,對其業務員給予業務指標,對完成指標的業務員獎勵相應的獎金和福利,同時構建考核問責機制,通過將貸款業務與信貸工作人員進行一一匹配,對違規發生環境污染的項目進行追責,定責到人,通過此種模式,即能夠提高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積極性,又能確保信貸資金真正流入綠色的行業和項目中。
同時,可以聘請復合型人才,例如既懂得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工程,又懂得金融信用貸款的人才隊伍。綠色項目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銀行難以控制項目投資的風險,有了這樣的人才隊伍可以增加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自信心,減少外部的風險帶來的利潤損失。
(2)健全銀行披露機制
由于部分商業銀行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夠完善,很多銀行是根據自己的意愿而披露少量的信息數據,不利于綠色信貸的宣傳,使得社會清楚綠色信貸業務的群眾非常少,從而該項業務的展開受到限制,限制了綠色信貸規模的擴大。因此,銀行應在季度報告、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中對綠色信貸相關數據和社會責任情況進行充分披露。定期公布資金的流向和用途,使相關信息透明化,這樣有利于社會群眾和政府監管部門共同來監督,從而贏取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戶來辦理綠色信貸業務,增加銀行的利潤水平。
(3)讓綠色信貸產品和服務多元化
為了進一步擴大綠色信貸規模給銀行帶來更多的利潤,商業銀行有必要推出創新型的綠色信貸產品以滿足社會更多群眾的需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在品種、形式、效益上均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大多數銀行的綠色信貸對象拘束于一些環保類型的大中型企業,服務對象類型較少,商業銀行也應該拓寬思維開發針對個人用戶的綠色信貸產品。隨著環保政策的不斷推進發展,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板、節能家電及綠色產品理財逐漸走進平常百姓家中,環保型產品由于先進的技術,在價格上略高,商業銀行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個人綠色消費信貸。例如,綠色房貸產品,為使用清潔能源的房產提供貸款;綠色車貸產品,為使用清潔能源的汽車提供貸款等。也可以嘗試開發新的抵押方式,例如,展專利權質押、污水收費權質押等業務;針對缺乏抵押的環保企業,還可以采用碳資產質押的形式融資。
六、參考文獻
[1]閆懷艷.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區域金融研究,2021(09):82-87
[2]張碩.綠色金融發展現狀與破局之路研究[J].營銷界,2021(37):5-6
[3]馬潔.綠色信貸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8.
[4]張文中,竇瑞.綠色信貸對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SBM-GMM模型[J].投資研究,2020(11):17-28.
[5]黃育容.綠色信貸對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
[6]景曉天.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7.
[7]白楊楊.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21(18):118-120
[8]王建瓊,董可.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基于中國商業銀行的實證分析[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9,16(04):52-60.
[9]張羽.社會責任、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J].建筑經濟,2020,41(S2):364-368.
[10]趙娟霞,盛悅,王明浩.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兼析綠色信貸比例與總資產報酬率的關系[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04):157-160.
[11]龐倩.綠色信貸對上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21
[12]何茜.綠色金融的起源、發展和全球實踐[J].西南大學學報,2021,47(01):83-94+226
[13]Endrikat,Edeltraud Guenther,Holger Hoppe.Making sense of conflicting empirical finding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Elsevier Ltd,2014,32(5).
[14]Esma Nizam,Adam N,Dewandaru G,Nagayev R,Malik Abdulrahman Nkoba.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A global analysis of the Banking sector[J].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19,49.
[15]Weber O.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 and Financial Service Institution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2,21(4):248-263
[16]Harper Ho V E.Sustainable Finance&China’s Green Credit Reforms:A Test Case for Bank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Risk[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8.
[17]Twidell J,Cabot C.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03,6(02):191.
[18]Eshet A.Sustainable Finan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the Credit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7(02):106-129.
[19]Dlamini T.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pproaches used for green finance in South Africa:the case of selected metropolitan municipalities[J].2016(11):78-84
[20]Soundarrajan P,Vivek N.Green finance for sustainable green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6,62(1):35-44
[21]Wara M.Is the global carbon market working?[J].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18(2):197-218.
謝辭
時光匆匆,轉眼4年的本科學習生涯即將結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讓我受益匪淺,不僅提高了專業的知識技能,而且培養了我持續學習的能力。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獲得很多人的幫助。首先,我要感謝導師。無論從最初論文的選題、構思,還是后期的實證、框架,導師都給了我很多專業的建議,針對行文中我的疑問也一一耐心詳細地解答,每次去找導師,都能得到她及時又負責的指導,幫助我不斷完善這篇論文。最后,我要感謝答辯組各位老師,他們以一種新的思路給予我啟發,是他們精益求精的態度和提出的中肯建議,才讓我找到不斷完善和修改論文的方向,再次由衷的感謝學院各位老師。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1158,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wingingagolfclub.com/chachong/17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