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成都市雙流區的建設已經超過5年了,此地區作為一個轉移人口的聚集地,農業轉移人口基數大,且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意愿很強,但是落戶比率卻很小,這個癥狀何在?這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本文主要是運用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經過閱讀文獻和實地調研,從調研所得出的數據中,了解到農業轉移人口的現狀,也梳理剖析出了此地區落戶難的典型問題—本地區整體落戶難、年齡較大與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更難。然后從問題入手多角度分析出引發問題的原因,角度包括落戶門檻、社會生活、農業轉移人口對落戶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再以此為支點,從降低落戶門檻、加大宣傳力度、改善城市福利、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培訓這四方面提出解決對應問題的改進措施。
二、調查時間
2023年2月1日——2023年2月25日
三、調查地點
成都市雙流區
四、調查對象
成都市雙流區居民
五、調查內容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完成有效樣本101個,調查對象為18-65歲在本地區連續居住了6個月以上的農業戶口的轉移人員,其中男性占52.48%,女性占47.52%。本次調研主要在建筑工地、餐館商店、居住小區、農貿市場等人員集中地,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如下:
?。ㄒ唬┱{查中發現的問題
1.中老年人口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更為困難
調查發現,成都市雙流區的農業戶口轉移人員呈現出一種年輕化的趨勢,轉移人口年齡主要集中在20-40歲,屬于青壯年時期,占比達到了72.2%。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比為24.7%,20歲以下的人員占比為1.98%,僅有兩位,農業轉移人口的年輕人算是稀有物品。根據歷年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愿意遷移的農業人口遷移人員越來越年輕,青壯年成為了新主力。而中老年人一方面對原有土地更具有依賴性與眷戀性,又因為年紀大了能力有限,遷移意愿較低,另一方面,中老年農業轉移人口,在成都市對落戶指標的衡量之中,不占優勢,成都市規定的落戶積分規定中的年齡指標中,上了46歲就沒有年齡這一指標所帶來的積分??梢?,上了46歲的中老年人想要在成都市雙流區落戶是十分困難的。
2.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更困難
在進行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教育狀況的實地調研過程中,有67.3%的農業轉移人口表示,自己從未上過學,或者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完成初中學業,上過高中的農業轉移人口占比為20%。接受過大?;蛘吒呒壜殬I學校教育的為6%,而接受過大學教育的為3%。從調研的數據可以看出,超過六成的農業轉移人口文化程度較低,年紀比較大的人員是因為家庭情況:家里窮,沒有辦法支持自己讀書,或是因為那個年代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想過讀書。而20出頭的農業轉移人口早早輟學跟自己厭學、家庭經濟壓力過大(有弟弟或者妹妹)、家庭對教育重視不夠等原因有關。農業轉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成都市的落戶指標中,規定了政策對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的傾斜。政策規定,若是申請人屬于稀缺性人才,按照稀缺程度,分別加落戶積分20分、15分、10分,若是申請人有高級、中級、初級職稱的,分別加30分、20分、10分。低學歷的農業轉移人口既沒有一個好學歷,又不具備一門社會稀缺的技術,落戶會越來越困難。
3農業轉移人口對子女教育重視但是隨遷子女落戶難
雖然上文所呈現的數據表明,成都市雙流區的農業轉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但是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其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農業轉移人員表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會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在回答“你是否認為讀書能夠有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這一問題時,百分之96%的家長都表示了肯定,且有76.9%的農業轉移戶口的家長表示,在不考慮經濟情況下,會送孩子去讀雙流區師資力量最好的私立學校。雖然成都市政府一再重視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但是若是隨遷子女如果沒落戶,與當地同齡學生相比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就會繳納更多的擇校費,或者根本沒有機會去上某些學校。隨遷子女想要進入一些特定學校,最基本的要求為,父母必須至少有一方為本地戶口,而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對于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ǘΣ呓ㄗh
1.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應該拓寬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讓有落戶意愿的農業轉移人口了解落戶政策,有一個具體的努力方向。政府還可以選擇一些新穎的宣傳方式,拋棄傳統的信息公示方式,政府可以通過一些新興平臺,比如微博、知乎、微信等進行政策講解,或者開展一個關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專題微信公眾號,拉近與市民的距離。政府還可以舉辦講座,或是制作動畫小短片與海報,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解落戶問題。政府在講解落戶問題時應注意區分主體,比如,以外來農業轉移人口為一主體、以高校畢業大學生為一主體、以同省不同市的轉移人口未一主體,做到具體、高效。政府還可以派遣基層干部去實地,為有落戶意愿的農業轉移人口講解相關問題。還可以成立一個問題小組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對于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政府也應加強培訓與管理,要求他們端正工作態度,做到有問必答不敷衍,認真回答來訪者的問題,做到“事事想人民,事事為人民”
2.改善城市福利
第一是解決農業家長最看重的教育問題,管制炒學區房的現象,重視教育資源的公平配備,降低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單平等的教育資源。注重學校的師資配備,讓孩子就近上學,有條件的話,政府還可以在特定的學校,比如一些農民子弟工學校,調整孩子的上學時間,或是給學校財政支持讓學校買一些校車,解決孩子們在路上的安全問題。在一些偏遠的學校,可以安排學生的住宿,免去了學生們每日放學回家艱難的顧慮。
第二是解決交通、醫療衛生、公共基礎設施的問題。經過我的調查,成都市雙流區的農業轉移人員多選擇在外居住而不是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居住,而居住地離公司較遠,此地區交通線路較少,出行有些問題。雙流區的大廠很多,政府可以多規劃一些公共交通線路,或是多投放一點類似于小黃共享單車車、八戒共享電動車等公共設施,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出行問題。在醫療衛生上,附近的大醫院較少且距離較遠,只有一些只具備基礎檢查設施的衛生院,農業轉移人員生病了去看病比較困難。政府可以多規劃一些類似于醫院、養老院等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基礎用地,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現實困境。
第三是增進農業轉移人口對城市的融入感。社區可多多舉辦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活動,比如針對婦女的廣場舞月月大舞臺,針對中老年男性的麻將、棋類比賽,以及針對年輕一類轉移人員的游戲比賽等。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在成都市雙流區的幸福感,讓農業轉移人口對城市有家的感覺,有依賴感。
3.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與就業能力進行培訓
首先,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培訓機制。對其分別進行技能培訓與就業能力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經過政府主導,聯合社區、公司、社會等多方主體,舉辦培訓會,邀請相關專家因材施教,讓農業轉移人口擁有一項能吃飯的技術,最好是可以輔助他們考取先關技術資格證,增加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市場上競爭性,能夠有一分穩定的工作,讓其穩定有序融入成都市雙流區。公司方面,督促公司與農業轉移人員簽訂就業合同。其次,完善培訓機制。對新聘任的農業轉移人口,對其進行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使其盡快穩定就業工作。應該注意的是,農業轉移人口,在培訓期間也有工資,不可因培訓就克扣其工資。對主動參加培訓的農業轉移人口,政府可以適當給與一些補貼與獎勵,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培訓積極性。在培訓完畢后,可組織一下類似于“高校就業雙選會”的就業活動,讓農業轉移人口有更多的選擇性,同時也可以督促他們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自己。
六、結論
通過對成都市雙流區的農業轉移人口基本情況的調研分析,可以了解到,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盡管政府一直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落戶,在落戶意愿很高的基礎上,卻一直遲遲未落戶。利用各種資源,促進有意愿有能力,且能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常住人口有序地落戶,是當前成都市雙流區的重要任務,也是強調就地落戶的大環境下,成都市雙流區的一個新型嘗試。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問題,將會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之一。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1158,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wingingagolfclub.com/chachong/17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