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數以億計農民工從農村流入城市尋找發展機會并將子女帶到城市生活以及就近入學,由此產生了一個龐大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群體。本文以昭通市上高橋鄉團結村部分隨遷子女為調查對象,首先根據所整理文獻分析總結出當前隨遷子女可能面臨的共性問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并根據收集到的聯系方式發放問卷;然后回收問卷和訪談記錄做數據分析并提煉出團結村隨遷子女異地就學面臨的個性問題;最后將其和社會大背景結合起來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偟膩碚f,本項研究對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教育領域面臨的難題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促成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合作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面臨的教育問題,為農民工隨遷子女提供社會支持和政策保障。再次,可以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性和戰略性的建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保障制度,幫助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異地就學所面臨的障礙,改變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弱勢地位。
二、調查時間
2023年3月1日——2023年3月25日
三、調查地點
昭通市上高橋鄉團結村
四、調查對象
昭通市上高橋鄉團結村隨遷人員
五、調查內容
根據樣本調查結果分析,團結村農戶家庭中跟隨父母至異地上學的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五十,一半以上的子女會留在農村接受教育。主要是城市生活成本高,所需費用是農村家庭難以承受的。而那些跟隨父母至城市入學的孩子,大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城市教育資源的緊缺,大部分隨遷子女只能進入私立學校就讀,而私立學校普遍存在著收費高、師資力量較差、教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校園環境差等問題。隨遷子女的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因為父母的工作經常變動,其子女也不得不跟隨父母流入各個城市學習和生活,導致其連續性教育被中斷,跟不上流入地學校的教學進度,成績急速下滑,產生厭學情緒,輟學比例高,我們了解到,有過輟學或轉學經歷的占比高達百分之六十五。
?。ㄒ唬┱{查中發現的問題
1.隨遷子女入學困難
(1)政策偏好阻礙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在對團結村隨遷子女就讀學校的調查中發現,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比重不到一半,50.5%的隨遷子女就讀于民辦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這是因為教育并非是純公共物品,而是準公共物品,具有局部的排他性和有限的競爭性,這意味著超過一定的臨界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就會消失,擁擠就會出現。隨遷子女的大量涌入必然會打破城市教育資源配置平衡,造成教育資源供求失衡,甚至會降低城市本地學生的教育質量。因而城市居民認為隨遷子女會搶占當地教育資源,對其持戒備和排斥的態度。學校是最終接收隨遷子女的重要主體,因而學校也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關鍵影響者。隨遷子女這一群體的規模在逐年增大,但城市公辦學校難以根據市場信息做出適時調整和資源配置。如果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公辦學校管理范圍,將給公辦學校帶來巨大難題。
(2)入學證明材料設置繁多:在對團結村100名外出務工農民工的調查中發現,有63%的農民工認為在流入地辦理入學手續很繁瑣,需要的證明太多了,有26%的農民工認為有一些證明材料根本就不知道去哪里弄。據調查顯示,團結村隨遷子女在異地上學都需要準備的證明有身份證和戶口簿,大部分還需要準備居住證、結婚證、預防接種等證明,少部分需要準備租房合同、勞動合同、連續居住、社會保險或連續繳納社會保險證明、計劃生育證、幼兒園證明、就學聯系函、入學登記表等證明。由于入學所需證明種類繁多,再加上農民工大都只受過小學、初中教育,大大增加了農民工理解的難度,也增加其經濟負擔,因為有些證明只能回到戶籍所在地才可以弄到。而且一來一回所需時間也可能會讓其子女錯失開學報名時間,對農民工家庭來說造成了很嚴重的創傷。
2.隨遷子女異地升學難
(1)異地中考的政策門檻高:我國專門針對隨遷子女異地中考的相關政策目標指向性不明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城市參加中考的政策仍不明朗。主要是因為中考的組織實施主體是各個省政府,國家層面并沒有具體的政策規定隨遷子女是否能在流入地參加中考。這就導致了各省在制定異地中考政策時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標,并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各省份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制定的異地中考政策標準要求較高。
(2)異地高考面臨政策障礙: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難上加難,面臨著種種政策障礙。首先,最大的障礙是造成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壁壘,我國在高考招生政策中明確指出考生要根據戶籍信息來進行報名,單單就這一條規定,基本上就斷絕了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異地參加高考的路徑。戶籍制度所造成的壁壘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封閉,即阻斷或者制約他人的參與機會或與各種參與條件關聯起來,通過各種手段,保障給予參與者以本質上被壟斷了的機會。流入地政府在實現異地高考政策的目標時,無論是在保障隨遷子女與本地戶籍學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方面,還是在控制范圍內有限度地放開準入條件方面,都受到戶籍制度的制約。其次高校招生規則的不公平性也導致了異地高考政策實施效果的不理想。
(二)對策建議
1.增強流出地政府信息共享的責任感
為了保證流入地政府合理有效分配教育資源,應該強化流出地政府自覺、自主提供隨遷子女相關信息的責任。流出地政府作為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直接管轄主體,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相關信息更加了解,比如社會保險繳納、疫苗接種等信息,若由流出地政府搜集整理,將會更加容易,如果讓流入地政府去采集,必然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金,難度較大。流出地政府應該建立一個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信息庫,將隨遷子女的信息分類并且登記在信息庫,與主要流入地政府對接,相互合作完善健全信息庫,通過與互聯網結合,增加信息快捷查詢渠道。
2.強化流入地政府提供高質量教育的義務
流入地相較于流出地來說大多是較發達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其所擁有的雄厚的財政實力,使其可以對農業轉移人口基礎教育加強投資。流入地政府作為有實力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公平的一方,應該調整公立學校的準入條件,逐步取消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的“擇校費”、“借讀費”、“贊助費”等費用。而且還可以用居住證、居住年限等標準來替換戶籍的限制,比如農民工在城市從事工作達到規定的時間,其子女便能進入所在城市劃定學區的公立學校就讀,獲得與城市戶籍學生同等的教育權益。這么做既有利于流入地政府對農民工隨遷子女進行管理和統計,也有利于流入地政府做好教育的預算。同時還能減少隨遷子女隨父母流動的頻率,一定程度上規范流入地政府的管理工作,為城市吸引大量的高質量人才。
3.與相關制度進行配套改革
促進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領域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改革現行教育制度,還應該將教育制度與相關制度進行配套改革。首先,應將現行教育制度與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結合起來進行配套改革,深入改革二元戶籍制度中與招生考試制度相關的部分,徹底剔除二元戶籍制度中附加的教育福利,從根源上革新導致城鄉二元分化的戶籍制度,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形成不以戶籍為基準的城鄉公共服務供給新機制。其次,要將教育制度改革與教育投入制度改革配合起來,完善城鎮化過程中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流入地政府擔負著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公平的主體責任,這必然會造成流入地政府的公共支出壓力不斷增加,因此,建立健全包括教育在內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推進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參與的主體建設,依據統一標準將農民工隨遷子女市民化的成本進行分類,并且根據分類結果將支出責任分配到具體主體上,合理分配公共成本。最后,應該將教育制度改革與財政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教育方面的財政支出責任。在穩定當前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的前提下,秉持公平、公開、效率等原則,結合稅收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劃分標準。
4.融入鄉村建設當中進行改革
農村的發展一直以來都落后于全國的整體發展水平,發展速度較城市來說更為緩慢,呈現出明顯的失衡狀態。受自身條件局限性的影響,農村的教育存在著辦學水平不均衡、課程設置不合理、優質教師資源流失嚴重且供給跟不上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將農村生源留住,可以將隨遷子女教育問題融入鄉村建設中進行解決。不僅要加強農村的經濟建設,加大對農村的財政幫扶力度,為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提供經濟支持。而且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以法促優”保障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為優質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更重要的是要改善農村教育環境,加強優質教師隊伍建設,為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提供重要保障。
六、結論
調查顯示團結村人口流動家庭化趨勢隨著經濟發展愈加顯著,這表明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團結村農民工家庭的訴求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在職業轉變之后農民工家庭城鎮化和市民化的訴求突顯。本文從地方政府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公平的視角出發,結合對隨遷子女現狀的調查,探求了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就讀存在的問題,并制定了解決措施,希望對該地區隨遷子女的教育有所幫助。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1158,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wingingagolfclub.com/chachong/177315.html,